论著
世界胃肠病组织慢加急性肝衰竭分型的临床应用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8,45(6) : 390-39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49.2018.06.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世界胃肠病组织(WGO)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概念的基础肝病分型是否适合我国HBV-ACLF患者的临床管理。

方法

回顾性收集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的606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WGO提出的ACLF分型标准将其分为A型(183例)、B型(317例)和C型(106例)。比较三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差异,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实验室指标如WBC、P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ALT及总胆固醇(TC)的水平在三型之间均有差异(H=11.22、159.00、59.13、21.68、92.15和33.24,P均<0.05)。28 d内并发症如细菌感染、急性肾损伤(AKI)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在三型间均有差异(χ2=20.03、16.07和14.46,P均<0.05)。A型、B型和C型ACLF患者的28 d死亡率分别为22.2%、27.1%和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6,P <0.05)。Cox回归风险模型显示A型患者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细菌感染、肝性脑病(HE)及AKI;B型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WBC、TBil、细菌感染、HE及AKI;C型的独立危险因素是HE和AKI。

结论

WGO推荐的肝病基础分类适用于中国的HBV-ACLF患者,三型患者之间临床特点和预后不同,这有利于临床患者的管理和诊治。

引用本文: 穆秀颖, 童晶晶, 许祥, 等.  世界胃肠病组织慢加急性肝衰竭分型的临床应用 [J] .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8,45 (6): 390-39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49.2018.06.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目前如何定义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在国际上存在很大分歧,影响国际间的交流。分歧的核心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肝脏基础疾病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二是急性打击是否必须有肝脏功能的衰竭,且衰竭的界定标准是什么[1,2]。世界胃肠病组织(WGO)提出的ACLF概念试图融合东西方的差异,将不同肝脏基础疾病全部纳入,同时提出分类管理,即A型ACLF-非肝硬化型(A型);B型ACLF-肝硬化代偿型(B型);C型ACLF-肝硬化失代偿型(C型)[3]。我国最常见的是HBV-ACLF[4,5],本文将探讨此分类在我国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