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感染及耐药专题·综述
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9,46(4) : 322-32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49.2019.04.016
摘要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球菌(淋球菌)感染人体生殖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由于疫情攀升和淋球菌耐药问题的发展,淋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基于核酸检测的淋球菌分型技术日渐成熟,已逐渐成为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此文综述了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分别阐述基于DNA凝胶电泳和序列测序的常见分型方法,以及该类方法在淋球菌耐药性检测和传播网络等方面的应用,从而促进淋病治疗用药方案和防控措施的探索。

引用本文: 杨韵青, 朱慧兰, 罗权, 等.  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9,46 (4): 322-32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49.2019.04.01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球菌(淋球菌)感染人体生殖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少数可致男性附睾炎,新生儿感染致淋球菌性眼结膜炎,严重者可致新生儿失明。同时淋球菌也可上行感染女性上生殖道,引发盆腔炎等妇科疾病,可能会诱发膀胱癌[1]。近年来,淋病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WHO报告2016年全球有8 700万淋病新发病例,西太平洋地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2]。欧洲部分国家、美国淋病年发病率分别自2008和2014年出现两次大幅上升[3,4]。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013—2016年我国淋病发病率增长幅度较为平稳,2017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趋势[5,6,7,8,9]。淋球菌DNA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淋球菌分子水平的研究,这些技术为探索淋球菌耐药基因类别、淋球菌分型、疾病传播网络等方面提供了更直观的流行病学依据,并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本文从淋球菌分子流行病学相关检测方法以及淋球菌分子流行病学在菌株耐药性检测和传播网络的应用方面进行概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