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2017年杭州市登革热暴发疫情防控效果评价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9,46(06) : 513-51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49.2019.06.013
摘要
目的

对杭州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的防控效果开展定量评价。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杭州市2017年按日报告的登革热本地发病数,从杭州市气象局获取同期气温和降雨量数据,描述分析气温和降雨量与登革热发病关系,拟合发病数与时间指数模型(Ŷ=β0eβ1x),预测疾病自然状态下发病高峰,并利用回归系数反映各时期登革热疫情发展速度,以此来定量评价不同时期防控措施实施效果。

结果

该次登革热疫情累计发病1 174例,发病数随时间呈先升后降,在第5代周期达到发病高峰336例。本次疫情期间平均气温随时间呈直线下降,最高气温33.35 ℃,最低气温16.50 ℃;累计降雨量随时间呈波浪式上升。本次疫情实际发病高峰较预测高峰下降97.40%,疫情发展速度从干预前的3.39逐步减小到干预后的1.39;公布疫情后疫点控制效果明显好于疫情公布前,283个疫点中控制无效的疫点比例从64.15%下降到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03,P<0.01)。

结论

2017年杭州市综合防控措施对登革热暴发疫情起到了削峰减速的作用。

引用本文: 黄春萍, 丁华, 温圆圆, 等.  2017年杭州市登革热暴发疫情防控效果评价 [J] .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9,46 (06): 513-51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49.2019.06.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通过伊蚊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首次经病原学证实的登革热疫情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佛山[1]。随着气候变暖和交通便利,登革热发病有从南方沿海城市向北扩展的趋势。杭州市虽然有白纹伊蚊存在,且每年均有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报告,但2017年之前从未发生过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2017年8月,杭州市首次报告发生一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波及13个区、县(市),杭州市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开展部门联动和社会动员等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就本次疫情中不同防控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价。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