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染性疾病·论著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及流行病学分析(2017—2018年)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0,47(01) : 21-2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49.2020.01.005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儿童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特点及病原学特征。

方法

采集北京及其周边地区2017—2018年儿童HFMD病例咽拭子样本,使用肠道病毒(EV)通用、EV71及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三通道Real-time PCR的方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对非EV71非CA16的EV阳性样本采用RT-PCR法扩增VP1基因片段,通过BLAST比对进一步进行型别鉴定。

结果

2017—2018年共纳入HFMD患者939例,包括重症病例2例;男女性别比为1.54∶1;3岁以下儿童占46.96%,5岁以下儿童占75.19%。EV总阳性检出率为89.24%(838/939),其中2017年、2018年分别为87.44%(181/207)和89.75%(657/732);2017年主要为CA6(47.51%)、EV71 (16.02%)、CA16(7.73%)和未分型EV(27.62%);2018年包括CA6(46.88%)、CA16(14.31%)和未分型EV(36.99%)。

结论

2017—2018年,引起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儿童HFMD的主要病原体是CA16,EV71的检出率显著下降,因此需要加强HFMD病原体中CA6等非EV71非CA16肠道病毒的监测工作。

引用本文: 张萌, 段亚丽, 王巍, 等.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及流行病学分析(2017—2018年) [J] .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0,47 (01): 21-2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49.2020.01.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EV)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具有自限性,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大部分HFMD患者症状轻微[1]。2008年5月2日,HFMD被正式纳入国家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HFMD曾经主要由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感染引起[2],但2008年秋季,自芬兰暴发了由CA6引起的全国范围的HFMD后[3],由CA6引起的HFMD在日本[4]、新加坡[5]、泰国[6]和西班牙[7]等国也相继出现暴发流行。2013年以来,我国HFMD病原谱亦发生了很大变化,CA6逐渐成为主要致病原,并引起了极大关注[8,9]。2013年Hongyan等[10]首次报道了CA6是北京地区HFMD的主要致病原。本研究探讨了2017—2018年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儿童HFMD的病原学特征及EV优势血清型变化特征。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