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超声造影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中国基层医药, 2017,24(15) : 2272-2276. DOI: 10.3760/cma.j.issn.1008-6706.2017.15.008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术(CEUS)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1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34例颈动脉强回声斑块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结果

研究组162例患者中脂质型、纤维型、钙化型和溃疡型斑块患者(21.60%、33.33%、34.57%和10.37%)均高于对照组(5.88%、2.94%、2.94%和2.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12.859、13.629和3.855,均P<0.05)。研究组162例患者中软斑块患者75例,混合斑块患者36例,硬斑块患者51例,软斑组的新生血管分级36.00%、45.33%和10.33%高于混合斑组30.56%、41.67%和8.33%和硬斑组31.37%、13.72%和7.84%。软斑块组患者的峰值强度(-86.41±7.81)%、达峰时间(8.34±1.62)s、平均渡越时间(24.18±8.67)s明显低于混合斑块(-100.73±6.52)%、(9.79±2.14)s、(28.93±9.11)s和硬斑块患者(-104.14±6.15)%、(10.23±2.33)s、(30.07±9.4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18、6.966、2.658、13.592、5.374、3.064,均P<0.05),而混合斑块和硬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诊断的斑块直径(4.13±0.75)mm显著大于常规超声的(3.62±1.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7,P=0.000)。

结论

超声造影可定性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情况,能够进行斑块定量评估,评价斑块的稳定性,且灵敏度较高。

引用本文: 邬文景, 贲志飞, 殷骅, 等.  超声造影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J] . 中国基层医药,2017,24 (15): 2272-2276. DOI: 10.3760/cma.j.issn.1008-6706.2017.15.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CAP)是常见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动脉壁变厚、失去弹性,颈动脉易损斑块继发血栓形成或者破溃形成溃疡,在高速血流冲击下使较大的血栓或碎片的脱落形成栓塞,导致脑梗死发生,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1,2]。颈动脉易损斑块以往检查主要为动脉狭窄程度相关的血流动力学,近年随着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3,4]。超声造影通过增强管腔的可视程度,更加清晰扫描血管结构,能够提供斑块新生血管的相关信息,为评价CAP提供了新方法[5,6]。本研究旨在探讨CEUS在评价CAP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