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比较
中国基层医药, 2018,25(16) : 2114-2117. DOI: 10.3760/cma.j.issn.1008-6706.2018.16.020
摘要
目的

比较地塞米松经鼓膜穿刺和经咽鼓管给药方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鼓膜穿刺组(45例)和经咽鼓管组(45例),分别采用地塞米松经鼓膜穿刺和经咽鼓管给药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1 kHz、2 kHz、4 kHz及8 kHz骨导阈值,ETDQ-7评分,实验室指标水平,继发鼓室积液率及随访复发率。

结果

鼓膜穿刺组和经咽鼓管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78%、93.33%,经咽鼓管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鼓膜穿刺组(χ2=9.84,P<0.05);鼓膜穿刺组治疗后1 kHz、2 kHz、4 kHz及8 kHz骨导阈值分别为(10.42±1.60)kHz,(12.86±2.50)kHz,(16.09±2.81)kHz,(15.26±2.68)kHz;经咽鼓管组治疗后1 kHz、2 kHz、4 kHz及8 kHz骨导阈值分别为(9.75±1.36)kHz,(11.13±2.02)kHz,(14.82±2.44)kHz,(13.78±2.11)kHz,经咽鼓管组骨导阈值水平均显著低于鼓膜穿刺组、治疗前(t=3.10、3.56、3.29、3.96、2.87、3.15、2.91、3.28、2.67、2.81、2.78、2.50,均P<0.05);经咽鼓管组治疗后ETDQ-7评分均显著低于鼓膜穿刺组、治疗前(t=3.31、3.87、2.89,均P<0.05);经咽鼓管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鼓膜穿刺组、治疗前(t=3.36、3.77、3.71、4.02、2.83、3.06、均P<0.05);经咽鼓管组继发鼓室积液率和随访复发率均显著低于鼓膜穿刺组(χ2=9.87、12.33、10.67,均P<0.05)。

结论

地塞米松经咽鼓管给药方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骨导阈值和咽鼓管功能、调节实验室指标及降低复发和鼓室积液出现方面较鼓膜穿刺方案具有优势。

引用本文: 李治美, 胡光维, 陆波, 等.  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比较 [J] . 中国基层医药,2018,25 (16): 2114-2117. DOI: 10.3760/cma.j.issn.1008-6706.2018.16.02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因急性病程反复发作导致,一般病情迁延12周及以上即可诊断[1];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闷、耳鸣及耳内阻塞感等,如未获得有效治疗可诱发中耳粘连、听力下降甚至丧失[2]。已有研究显示,咽鼓管阻塞和功能障碍是导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进展或复发主要原因;相关临床诊疗指南指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主要原则为有效清除中耳积液,缓解局部炎症渗出[3]。激素局部给药是目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首选方案,但对于何种方式注入激素尚无统一标准[4]。本研究对收治的9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别采用鼓膜穿刺和经咽鼓管激素给药方案治疗,探讨鼓膜穿刺和经咽鼓管激素给药方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现报告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