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新型围术期功能锻炼联合康复指导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基层医药, 2019,26(3) : 257-260. DOI: 10.3760/cma.j.issn.1008-6706.2019.03.001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新型围术期功能锻炼联合康复指导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40例小儿发育性髋关节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康复指导,观察组给予新型围术期功能锻炼联合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儿行不同干预前后肢体功能及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结果

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FMA及Barthel评分均升高,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评分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不同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负性情绪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新型围术期功能锻炼联合康复指导能有效改善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肢体功能,同时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对于提高稳定的近远期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引用本文: 李华, 胡晓云, 李连永. 新型围术期功能锻炼联合康复指导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J] . 中国基层医药, 2019, 26(3) : 257-260. DOI: 10.3760/cma.j.issn.1008-6706.2019.03.0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常见于小儿的多发性疾病,出生时即可存在,且以后脱位的发病率最高,据调查资料显示,左侧脱位比例较高,但相比而言右侧脱位及双侧脱位的概率则较低[1,2]。针对该病需要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诊断及治疗,对于婴儿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通常可给予手法复位,但对于部分年龄较大的患儿而言,例如2.5岁以上的患儿,则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原因是此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通常伴发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异常表现甚至偏瘫,给患儿心理及精神均带来了一定压力[3]。有研究指出,在围手术期给予有效的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患儿的肌肉能力,帮助排解不良情绪,同时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4]。我院现在常规围手术期康复指导的基础上,探究新型围术期功能锻炼联合康复指导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肢体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