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食蟹猴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的建立及习得规律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6,25(3) : 198-203.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6.03.002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条件下建立食蟹猴的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DEC)模型的方法并分析其行为习得规律。

方法

6只成年雄性食蟹猴,实验时利用特制猴椅进行清醒固定,其头部可自由活动,以500 ms、80 dB的纯音作为条件刺激(CS),100 ms、5 psi的束状氧气流刺激角膜作为非条件刺激(US),通过CS、US的反复配对训练其建立DEC,每个训练期120次,每日两个训练期。在此过程中,使用红外线反射探测法记录食蟹猴的眼睑活动,并对条件性眨眼反应(CR)、惊吓反应(SR)数据进行离线分析。

结果

6只食蟹猴中有4只完成了全部的DEC的训练过程,其中有3只动物成功习得DEC,CR率均值在最后一个训练期达到 (64.67±2.00)%,(P<0.01);有1只动物仅在第1个训练期表现出较高的习得率(85.00%),而后每个训练期的CR率都很低,均值仅为18.16%,未能成功建立DEC模型。4只食蟹猴的SR发生率均较低,平均值为5.47%。

结论

虽然食蟹猴的DEC行为训练易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在无创和适当制动的条件下,食蟹猴可以成功建立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

引用本文: 李蕊, 严芳, 杨颖珊, 等.  食蟹猴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的建立及习得规律研究 [J]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6, 25(3) : 198-203.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6.03.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经典眨眼条件反射(classical eyeblink conditioning,EBC)一直被广泛用于联合型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1]。根据EBC建立过程中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与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之间的时间关系,EBC分为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delay eyeblink conditioning,DEC)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trace eyeblink conditioning,TEC)两类,分别代表了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模型。已有工作用家兔[2,3]、大鼠[4,5,6]、小鼠[7,8]、豚鼠[9,10,11,12,13],甚至鸟类[14,15,16]、鱼类[17,18,19]等动物对EBC开展了大量研究,关于人类的EBC研究亦有许多报道[20,21,22,23],这些工作使人们对于该反射的环路机制的认识取得许多重要共识[1,24,25]。但迄今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EBC研究资料仍然非常缺乏。近年来的EBC应用研究表明,EBC障碍见于多种疾病情况,包括遗忘症[26,27,28]、阿尔茨海默症[29]、自闭症[30,31,32]、精神分裂症[33,34,35]等。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EBC研究有望提供人体研究不易获得的资料。例如,利用猴可以进行定位毁损实验,用猴进行实验可以完成低等哺乳动物实验做不到的更复杂的行为任务,等等。因此本课题组采用无创条件下眨眼行为的记录技术,尝试对6只成年雄性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建立DEC及分析其习得规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