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冥想训练对瓣膜性心脏病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6,25(12) : 1096-1099.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6.12.008
摘要
目的

探讨冥想干预训练对瓣膜性心脏病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老龄瓣膜性心脏病术后符合纳入标准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7例,按住院时间,采用投硬币法,分试验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每周5次的慈悲冥想干预训练。干预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定。

结果

(1)经Ridit分析,试验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R=2.12,t=-2.48,u=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62.89%。(2)干预6周后,试验组[(25.79±1.23)分]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23.85±1.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1)。⑶试验组干预前[(23.91±2.22)分]MoCA评分低于干预6周后[(25.79±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P<0.01)。

结论

冥想干预训练能有效改善瓣膜性心脏病老年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

引用本文: 陈玉梅, 闫树英, 姚辉, 等.  冥想训练对瓣膜性心脏病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J]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 (12): 1096-1099.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6.12.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心脏术后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脑损伤的外在表现,指患者术后记忆和思维障碍,并伴有社交技能的改变[1]。有研究报道,心脏术后POCD的发生率高达60%[2],明显高于其他手术,可能与心脏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有关[3]。冥想作为一种防治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神经心理学方法,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其研究领域也逐步由功能研究转向神经机制的探索[4]。慈悲冥想是冥想的种类之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或情感,它是通过感知负性情绪,正面重新评价负性情绪,并把负性情绪转化为正性情绪而达到心理调节的作用[5]。正念是慈悲冥想训练的基础,是指在冥想过程中,把个体的注意力完全地、不加以评判地集中到当下,达到思绪的平静、开放和接受状态。POCD常导致病死率的增加、康复延迟、并发症增多、住院时间延长及医疗费用的增加,本研究应用慈悲冥想训练对瓣膜性心脏病术后老年患者发生POCD的患者进行了临床实践观察,以期减少POCD的发生。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