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双相抑郁患者全脑皮层厚度和皮层表面积的异常变化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7,26(1) : 22-26.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7.01.005
摘要
目的

探讨处于抑郁症状期的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脑灰质皮层厚度和皮层表面积的异常变化,以及灰质皮层的异常改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

对28例双相障碍重性抑郁发作期患者、28例健康对照进行3.0 T磁共振扫描,采集得到的3DT1数据采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自动化处理,计算并比较全脑66个区域(左右半球各33个)的灰质皮层厚度和表面积数值,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患者组左眶额叶内侧[(2.40±0.12)mm]、左背侧前扣带回[(2.66±0.21)mm]皮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2.55±0.18)mm;(2.88±0.27)mm]显著下降(P=1.2×10-3P=3.1×10-4)。患者组左楔叶[(1 443.13±131.00)mm2]、右额上回[(6 634.70±600.16)mm2]皮层表面积较正常对照组[(1 596.93±126.58)mm2;(7 300.50±653.39)mm2]显著减小(P=2.7×10-4P=1.3×10-3)。进一步与临床资料的相关分析发现患者组左楔叶皮层表面积与有效病程显著负相关(r=-0.494,P=0.027),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厚度和汉密尔顿17项量表总分显著负相关(r=-0.513,P=0.016)。

结论

双相障碍重性抑郁发作期患者情绪环路主要脑区的皮层厚度和表面积均发生异常变化,但区域并不完全重叠,相关分析提示皮层厚度与表面积分别与不同的临床特征相关。

引用本文: 赵可, 刘海燕, 阎锐, 等.  双相抑郁患者全脑皮层厚度和皮层表面积的异常变化 [J]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7,26 (1): 22-26.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7.01.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反复的抑郁发作和躁狂(轻躁狂)发作为特征,其间存在情绪相对稳定的间歇期[1]。研究表明,BD具有遗传倾向(0.79~0.90),是已知的遗传概率最高的精神疾病,这意味着深入研究BD的生物因素,包括脑结构和功能,将是揭示其病因的最好途径[2]。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灰质皮层体积是由灰质皮层表面积和皮层厚度共同决定的,这两个因素都具有高度的遗传特性,但彼此独立,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分别评估,有助于发现BD的特征性神经生物学改变[3,4]。基于上述,本研究采用头颅MRI扫描,探索处于抑郁症状期的BD患者脑灰质皮层厚度和皮层表面积的异常变化,并试图发现灰质皮层的异常改变与临床症状的相关关系。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