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和杏仁核功能连接(FC)改变。
选取30例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和29例青少年健康志愿者(HC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对患者组和HC组进行扫描,选取ACC和杏仁核为感兴趣区。研究杏仁核和ACC与全脑脑区FC改变是否存在差异及异常FC是否与临床特征相关。
与HC组相比,患者组左侧杏仁核与双侧颞中回、左侧枕中回、右侧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MNI x,y,z:9,66,15)(t=2.80)FC上升,与右侧丘脑(15,-21,18)(t=-2.85)FC下降;右侧杏仁核与右侧颞中回、右侧MPFC(MNI x,y,z:6,69,12)(t=2.41)的FC上升,与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中回、左侧尾状核(MNI x,y,z:-15,-9,21)(t=-2.53)、右侧丘脑(MNI x,y,z:12,-36,12)(t=-3.01)、右侧小脑(MNI x,y,z:3,-84,-33)(t=-2.45)FC下降;左侧ACC与右侧眶部额中回FC上升,与右侧眶部额下回、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右侧小脑(12,-87,-24)(t=-2.36)FC下降;右侧ACC与左侧尾状核(MNI x,y,z:-15,21,6)(t=-2.29)、右侧颞中回、右侧MPFC(MNI x,y,z:9,54,36)(t=-2.41)、右侧眶部额下回、右侧角回(MNI x,y,z:45,-51,21)(t=-3.01)、左侧背外侧额上回FC(MNI x,y,z:-21,33,36)(t=-2.61)FC下降。左侧杏仁核与左侧颞中回功能连接z值(r=0.50,P<0.05)、左侧杏仁核与右侧颞中回功能连接z值(r=0.45,P<0.05)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右侧杏仁核与右侧额中回功能连接z值与病程呈正相关(r=0.63,P<0.05)。
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和前扣带回存在广泛功能连接紊乱。功能连接异常改变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神经病理机制。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青少年抑郁症导致自伤、自残等行为可能性极大,并且抑郁症状可延续至成年。抑郁症患者多个脑区整合异常,功能连接存在改变。其中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和杏仁核是研究的热点核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ACC及杏仁核与大脑广泛脑区存在功能连接紊乱,且部分功能连接异常改变与临床特征,如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相关。既往研究提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ACC和杏仁核功能连接异常,但连接模式特点尚未达成一致,可能受样本量、服药与否及分析方法不同等因素影响。本研究拟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fMRI)技术,探讨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ACC和杏仁核功能连接特点,减少药物及共患病的影响。以ACC及杏仁核为感兴趣区,与全脑脑区进行功能连接,并与临床特征做相关分析,为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