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膝下前扣带回-边缘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对抗抑郁疗效的早期预测作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8,27(6) : 499-504.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8.06.004
摘要
目的

以膝下前扣带回到边缘系统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为基础,寻找早期抗抑郁治疗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指标。

方法

随机入组32例抑郁症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利用脑磁图数据计算基线膝下前扣带回到杏仁核、海马的theta波功能连接,以抗抑郁治疗2周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减分率是否50%为标准划分患者为早期疗效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各组功能连接,分析其与治疗2周后HAMD17减分率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膝下前扣带回与右侧杏仁核(MNI坐标:x=22,y=-2,z=-15; F=6.90,P=0.012)、左侧杏仁核(MNI坐标:x=-24,y=-6,z=-16; F=5.75,P=0.020)、右侧海马(MNI坐标:x=30,y=-3,z=-24; F=5.11,P=0.028)功能连接减弱。与治疗无效组相比,有效组膝下前扣带回与右侧杏仁核(F=12.417,P=0.0016)、右侧海马(F=8.74,P=0.0065)的功能连接较小。膝下前扣带回-右侧杏仁核(r=-0.56,P=0.0018)、膝下前扣带回-右侧海马(r=-0.50,P=0.0066)的功能连接与2周后HAMD17减分率呈负相关。ROC分析提示膝下前扣带回与右侧杏仁核[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73,P=0.029]、右侧海马(AUC=0.71,P=0.042)可区分2周治疗效果。

结论

膝下前扣带回与右侧海马、右侧杏仁核基线时较高功能连接预示着较差的早期疗效,提示可能是抑郁症早期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指标。

引用本文: 王强, 田水, 汤浩, 等.  膝下前扣带回-边缘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对抗抑郁疗效的早期预测作用 [J]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7 (6): 499-504.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8.06.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目前,抑郁症患者住院时间普遍偏短而对疗效期望高,临床亦缺乏抗抑郁治疗早期疗效的客观预测指标。既往大多数疗效预测研究选择门诊患者,导致对住院患者参考意义偏小,临床医师迫切需要一个能尽快将治疗有效无效区分的客观的生物学标记,以辅助住院患者的临床诊疗。目前抗抑郁疗效预测研究多着力于抑郁症各个独立的核心脑区[1]且研究结果多样甚至矛盾,鉴于抑郁症是多个相互间信息密切交流的脑区组成的系统的问题[2],有研究者认为功能连接能反映抑郁症核心脑区间交互水平,以其作为疗效预测指标稳定性、一致性更好[3]。既往研究认为膝下前扣带回、杏仁核和海马作为抑郁症的核心异常脑区,其功能连接与抗抑郁治疗相关[4]。同时,多项研究表明扣带回和边缘系统等深部脑区的theta波活动与疗效相关[5,6]。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特征性选取膝下前扣带回、双侧杏仁核和海马为感兴趣脑区,并特征性选取住院的抑郁患者,分析基线时静息状态下脑区间的功能连接与早期抗抑郁疗效的关系,以期辅助住院患者临床诊疗。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