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控制源、焦虑之间的关系。
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焦虑自评量表(SAS)对826名大学生集体施测,用SPSS17.0、Amos24.0进行数据分析。
73.6%的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有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在机遇得分[(20.17±6.65)分]、有势力的他人得分[(18.74±7.45)分]、焦虑得分[(45.95±10.41)分]均显著高于非手机依赖的大学生[机遇得分:(17.09±6.67)分]、有势力的他人得分:(15.03±7.65)分、焦虑得分:(40.44±8.29)分],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遇、有势力的他人、焦虑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r=0.289,0.261,0.267,均P<0.01)。焦虑在机遇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为26.6%。
机遇可以直接预测手机依赖,也可以通过焦虑间接预测手机依赖。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手机依赖是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且无法自控从而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等损害。研究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为29.8%~74.8%,而且手机依赖与多种青少年情绪症状以及其他心理及行为密切相关,包括睡眠问题、抑郁、人际疏离和社会回避。影响手机依赖因素有很多,控制源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心理控制源是指个体对强化物或后果是由自己所控制还是外部力量所控制的一种泛化预期。它作为归因的一种认知因素,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可控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内控者认为自己对事情有一定的可控性,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外控者认为自己不能控制事情结果,倾向于以消极的方式应对问题 。胡珊珊认为控制源可以影响手机依赖程度,机遇得分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焦虑是由紧张的烦躁不安或身体症状所伴随,对未来危险和不幸的忧虑预期。焦虑可能是影响手机依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既往研究将控制源、焦虑对手机依赖的综合研究尚不多见。有研究表明焦虑与心理控制源存在正相关,外控倾向越高的个体,焦虑分值越高。因此,控制源、焦虑在影响手机依赖的同时,控制源还可能通过焦虑间接影响手机依赖。因此本研究探讨焦虑在控制源和手机依赖之间是否起中介作用,提示可以通过缓解焦虑的途径来预防一部分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产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干预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