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预防
妇科癌症患者自我表露的潜在类别及心理困扰差异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9,28(2) : 149-153.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9.02.010
摘要
目的

了解妇科癌症患者自我表露的分类特点,比较不同类别组之间心理困扰的差异。

方法

选取8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177名妇科癌症患者,使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痛苦表露指数量表(distress disclosure index,DDI)和心理困扰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进行调查。

结果

妇科癌症患者自我表露可以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为:高水平-多对象表露组(39.55%)、中等水平-向配偶表露组(20.90%)和低水平-自我隐藏组(39.55%)。3个潜在类别组在居住地(χ2=9.341,P<0.05)、受教育程度(χ2=16.862,P<0.05)、癌症类型(P=0.009)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潜在类别组在心理困扰得分[(6.61±1.78)分、(4.59±1.57)分、(3.67±1.14)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6,P<0.01)。

结论

妇科癌症患者自我表露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不同类别的妇科癌症患者心理困扰存在差异,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提高妇科癌症患者自我表露水平,改善心理困扰。

引用本文: 钟起, 周利华, 黄秀华, 等.  妇科癌症患者自我表露的潜在类别及心理困扰差异 [J]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9, 28(2) : 149-153.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9.02.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年来,癌症已经成为疾病致死的最主要的原因[1],据中国癌症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女性新增癌症中,排名前十位的癌症中有三项为妇科癌症,分别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2]。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妇科癌症往往能在疾病早期被发现,并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生存时间有所延长[3]。然而,妇科癌症患者常常存在严重且持久的心理问题,尤其以心理困扰最为常见,并影响其生命质量[4,5,6]。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指通过告知目标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其分享个人的、私密的想法和情感的过程[7]。自我表露是保证患者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其获得社会支持的先决条件,并影响患者的心理困扰,从而成为提高其生命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8,9]。通过文献分析,关于癌症患者的自我表露研究大多是根据其量表得分水平来判断个体的表露水平[10,11],但是,对于妇科癌症患者来说,要发现个体的自我表露水平,需要基于个体的特殊视角进行分析。近年来,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广泛应用于癌症患者的相关研究中,通过对不同类别的癌症患者进行具体分析,探讨研究群体中不同的类别组群特征,以及类别组群之间存在的差异性[12,13]。本研究采用潜在类别分析的方法探讨妇科癌症患者自我表露水平,旨在发现自我表露水平的亚组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在不同潜在类别下,妇科癌症患者心理困扰情况的差异,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分类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