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
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与童年期虐待及心理弹性水平的关联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9,28(6) : 505-509.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9.06.005
摘要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和心理弹性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

方法

根据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将160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PMD组,80例)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NMD组,80例),两组患者均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和心理弹性量表(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的评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抑郁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在情感虐待[(17.80±2.78)分,(10.14±1.46)分],躯体虐待[(16.98±3.21)分,(8.31±1.24)分],性虐待[(8.74±1.87)分,(7.85±1.71)分],情感忽视[(21.46±1.95)分,(15.71±2.12)分]和童年虐待总分[(81.98±9.88)分,(54.10±4.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8.88,70.91,2.91,45.93,77.28,均P<0.01);在坚韧性(F=4.47,P<0.01),力量性(F=5.59,P<0.01),乐观性(F=2.35,P=0.033)和心理弹性总分(F=7.23,P<0.01)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发病年龄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危险因素[B=2.57,P=0.024,OR(95%CI)=13.07(1.01~169.54)],无童年期虐待[B=-1.95,P=0.003,OR(95%CI)=0.14(0.04~0.52)]、高心理弹性[B=-2.54,P<0.01,OR(95%CI)=0.08(0.02~0.27)]、轻中度抑郁[B=-1.33,P=0.013,OR(95%CI)=0.27(0.09~0.76)]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保护因素。

结论

心理弹性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保护因素,童年期虐待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危险因素。

引用本文: 杜洋, 季益富. 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与童年期虐待及心理弹性水平的关联研究 [J]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9,28 (6): 505-509.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9.06.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psychotic major depression,PMD)是指抑郁发作时存在幻觉、妄想、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1,2]。童年虐待是指父母不当对待或忽视儿童,进而导致儿童躯体、情感、心理受到伤害、或面临严重的伤害风险[3]。心理弹性指个体在承受压力或创伤后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动态平衡的能力[4]。既往多项研究[1,2,5]表明,PM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某些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童年虐待作为社会心理因素重要环节,Neumann等[6]发现童年虐待和忽视是儿童和成年期情感障碍发展的预测因子,Zhang等[7]发现约半数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存在应激事件或早期负性事件。精神动力学理论[8]认为早期遭到虐待的个体,缺乏养育者情感回应,依恋关系发育不良,个体无法区分内部体验和外部体验,自我感受缺失,现实检验能力丧失,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说明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童年期虐待经历青少年更易发生抑郁症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抑郁症状的发生越少[9],表明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可以保护一个人免受精神疾病的影响。目前国内对于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特征的研究,而对于两者间某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差异如童年虐待和心理弹性等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童年期虐待及心理弹性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为抑郁症发病原因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数据资料。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