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
首发抑郁症抗抑郁药单药治疗的轨迹分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9,28(6) : 493-498.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9.06.003
摘要
目的

分析首发抑郁症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单药治疗后的治疗轨迹及其相关因素,为早期优化治疗提供思路。

方法

本研究为真实世界研究,纳入门诊首发未治疗的抑郁症患者(n=82)进行SSRIs单药治疗,在基线对所有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测验(EPQ)、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测评,采用SSRIs单药治疗,在第2周未达到HAMD-17 20%减分率者换用另一种SSRIs单药治疗,随访至第12周,分析治疗轨迹并寻找与治疗轨迹相关的因素。

结果

精神质(B=-0.287,95%CI=-0.701~-0.071,P=0.009)和年龄(B=0.099,95%CI=0.014~0.244,P=0.017)治疗轨迹有关,精神质并非直接影响治疗轨迹而是透过激越作为中介变量影响治疗轨迹效应值为0.016,占总效应的10.96%。基线时社交焦虑与回避、抑郁、焦虑、强迫症状与社会功能缺陷均与抗抑郁药治疗轨迹无关。

结论

精神质以治疗第2周激越加重为中介因素预测抗抑郁药治疗中迁延波动的病程。

引用本文: 袁心崧, 朱笑, 沈春, 等.  首发抑郁症抗抑郁药单药治疗的轨迹分析 [J]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9,28 (6): 493-498.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9.06.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抗抑郁药治疗的早期改善(early improvement)广义而言,指所有在抗抑郁药物起效前能预测抗抑郁药疗效的指标变化,根据Szegedi等[1]的大型荟萃分析定义为对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治疗的第2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17 items of the Hamilton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17)总分的减分率达到20%以上,这个定义在2013年首次纳入指南[2]。无效的抗抑郁药治疗能最初的抗抑郁药单药治疗只有一半的患者在2个月后能出现疗效,若是最初的治疗效果不佳会伴随治疗费用增加,门诊患者可能导致自杀风险的增加,患者的负性认知可进一步被巩固,对治疗失去信心进而影响治疗效果[4,5]。目前,研究大部分根据早期改善和痊愈两个时间点的量表分数进行评估,而忽略治疗期间病程的波动,无法反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稳定的改善趋势,均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案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在治疗上存在着临床指导意义较弱[6,7,8]。目前仍少有涉及多个临床特征的变量精准得在未早期改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换药的研究,本研究为了寻找影响病程的因素,使用轨迹分析对治疗过程中抑郁症状的动态变化进行聚类,找出疗效不佳的治疗轨迹,此后寻找与治疗轨迹相关的临床特征,以作为进一步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制定早期优化治疗策略的基础。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