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肾移植一例报道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5,36(9) : 523-525. DOI: 10.3760/cma.j.issn.0254-1785.2015.09.004
摘要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发生终末期肾病接受肾移植的临床特点及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HSCT术后接受肾移植的受者临床资料。受者为男性,于2001年(22岁)接受HLA全相合骨髓移植,供者为受者胞姐。HSCT术后14年因发生迟发性肾脏损害接受肾移植,供者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术前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HLA配型为1.5个抗原错配。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

结果

肾移植后受者已随访半年,受者白细胞水平稳定,肝、肾功能稳定,血肌酐维持在65 μmol/L左右,短期预后良好。

结论

HSCT术后因终末期肾病施行肾移植是可行的,如移植肾与造血干细胞来源于不同供者,肾移植术后需行免疫抑制治疗,并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及剂量,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引用本文: 张婕, 刘峰, 范礼佩, 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肾移植一例报道 [J] .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5, 36(9) : 523-525. DOI: 10.3760/cma.j.issn.0254-1785.2015.09.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然而HSCT术前接受大剂量放疗和化疗等处理,术后使用多种药物如免疫抑制药物、抗生素等的不良反应,以及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使患者面临移植后多种并发症的威胁,其中包括各种急、慢性肾病[1,2],导致部分HSCT受者最终需要接受透析及肾移植治疗。我们现报告1例因HSCT术后发生终末期肾病(ESRD)成功接受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及可行性。

病例资料
一、HSCT临床资料
1.受者基本资料:

受者为男性,21岁,2000年因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就诊,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泼尼松(VDLP)的方案诱导化疗,后予硼替佐米+苯丙氨酸氮芥+泼尼松+中等剂量阿糖胞苷的方案巩固强化治疗3个疗程,期间出现2次严重骨髓抑制,并发霉菌感染,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化疗后骨髓象达完全缓解。

2.HSCT资料:

受者于2001年接受骨髓移植术;术前预处理方案为苯丙氨酸氮芥+环磷酰胺+全身照射,供者骨髓来源于受者的胞姐,供、受者HLA全相合,供者血型为A型,受者术前血型为O型,术后转变为A型。术后予甲氨蝶呤+环孢素A预防GVHD,并予药物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感染。

3.术后情况:

术后第3天,受者出现发热伴全身粟粒样皮疹,排墨绿色水样便,考虑发生超急性GVHD(皮肤III°、肠道I°),应用环孢素A+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GVHD得到控制,期间并发口腔霉菌感染,予氟康唑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3个月余,因考虑受者原发病为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防止白血病复发,应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IL-2)激活供者淋巴细胞功能,发挥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用药后,受者出现发热及面部浮肿伴少尿,检验结果显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血肌酐水平未见异常,认为与rIL-2所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有关,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肾病综合征,予停用rIL-2及应用泼尼松维持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术后11个月余,受者因巩膜黄染再次入院,检验结果显示肝功能损害,诊断为慢性GVHD,同时并发呼吸道感染,且仍然存在大量蛋白尿,予泼尼松治疗GVHD、抗感染、护肝等对症治疗,症状好转。2次病程中均未做肾穿刺病理活检等进一步检查,此后未再入院诊治,后门诊定期复查,白细胞水平及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仍有蛋白尿。

二、肾移植临床资料

HSCT术后14年,受者因胸闷心悸就诊,查血肌酐升高至620 μmol/L,B型超声检查显示:双肾符合慢性肾病声像图,双肾萎缩,开始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血液科医师会诊后认为该受者不排除HSCT术后发生迟发性肾脏损害,对症治疗无效后考虑施行肾移植治疗,并于我院完善术前检查及评估,同期B淋巴细胞百分数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百分数检测未见异常,X和Y染色体探针检测结果为20,即正常女性细胞核荧光信号。群体反应性抗体为阴性。2015年1月,受者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供者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供者年龄为8.5岁,原发病为颅内恶性肿瘤术后脑梗死,血型为A型,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为阴性,供、受者HLA配型为1.5个抗原错配。

受者术前未行免疫诱导治疗,术中及术后使用甲泼尼龙,术后免疫抑制方案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术后受者即出现白细胞升高,10 d后出现发热、解水样便及肝功能损害,查细菌内毒素、真菌D-葡聚糖、病毒DNA定量、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无异常。血液科医师会诊后建议行骨穿以排除白血病复发,但受者由于自身原因拒绝骨穿,予以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及对症治疗,上述症状消失。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好,血肌酐稳步下降(图1)。最近1次B型超声检查显示移植肾皮质回声均匀,血流通畅,血流阻力指数0.62。目前已肾移植术后半年,受者的白细胞水平稳定,肝功能和肾功能稳定,血肌酐维持在65 μmol/L左右。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受者肾移植术后血肌酐的变化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受者肾移植术后血肌酐的变化
讨论

HSCT术后发生的肾病病因复杂,包括HSCT术后慢性GVHD[3]、药物相关溶血性尿毒症、感染、移植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辐射性肾病以及药物肾毒性损害等,可进展为尿毒症。HSCT后肾病作为慢性GVHD的表现之一,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与免疫因素[4]及血栓性微血管病有关[5],并与免疫抑制剂的减量关系密切,有63%的受者发病在药物减量后的9个月内[3]。本例受者HSCT术后47 d开始减少免疫抑制用量,至术后3个月余,已停用CsA和泼尼松,停药5 d后受者出现肝功能损害,免疫抑制药物撤离时间与应用rIL-2时间相近,因此不排除本例受者HSCT后的肾病与GVHD有关,同时本例受者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曾发生超急性GVHD、供受者性别不同等各种因素均是进展为HSCT术后慢性肾病的危险因素[1]

终末期肾病可由糖尿病、高血压[6]、狼疮等多种因素致病,研究发现,各病因导致的终末期肾病的存活率不一,其中因HSCT术后肾病接受透析治疗的受者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因素所致的ESRD[7]。对HSCT术后肾病的治疗,有学者认为,即使症状较轻,也需要行慢性透析或肾移植治疗[8]

肾移植作为治疗ESRD的有效方法,其受者存活率、生活质量等预后均好于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然该方法是否适用于HSCT后的ESRD患者,尚无大样本研究报道。HSCT术后行肾移植术国内未见报道,国外学者Sayegh等[9]报告了2例,Sellers等[10]报告了1例骨髓、肾脏同源的骨髓移植后肾移植病例,在受者未服用免疫药物的情况下,随访2~6年受者的血肌酐稳定。Butcher等[11]报道,骨髓移植后肾移植受者6例,3例为同源供者,肾移植后未服用免疫药物,预后良好;另3例由于供肾与骨髓非同源,术后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其中1例肾移植术后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性败血症,1例发生阴道鳞状细胞癌伴肺转移,1例预后良好。以上研究,及其他一些研究[11]均显示,如肾脏与造血干细胞来源于同一供者,肾移植术后无需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而非源于同一供者,则需行免疫抑制治疗。考虑到免疫抑制剂可能带来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本例受者在肾移植术前,医生组动员捐骨髓的胞姐再次捐献肾脏,受到家庭成员的一致拒绝,故等待配型合适的优质供肾行肾移植术,受者目前短期疗效较好,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对于非来源同一供者的HSCT术后肾移植受者,术后如何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临床医生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长期而稳定存活的HSCT受者,其体内达到了一种新的免疫平衡。围手术期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有可能导致白血病复发或发生GVHD。Hamawi等[12]对10例HSCT后肾移植受者的研究后认为,由于HSCT术后存在免疫缺陷,同样剂量的免疫药物,可使得免疫抑制强度超过一般肾移植受者,故在不损害移植器官功能的前提下,应用低于常规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将提高受者的存活率。本例供肾者的年龄为8.5岁,移植肾获取时血压、尿量、肾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属优质供肾,供、受者HLA配型良好。基于这两个原因,肾移植后未进行免疫诱导治疗,术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等,避免了再次大剂量免疫药物的使用,同时减少了HSCT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HSCT后肾移植受者的随访,应高度警惕GVHD发生或白血病复发。本例受者肾移植术后出现白细胞增高、肝功能损害,后期减缓免疫抑制后解水样稀便2~3次/d。上述临床表现,可能由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也不能排除GVHD发生或白血病复发,建议行骨髓穿刺以明确诊断,但受者拒绝。经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及对症治疗,受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血白细胞水平稳定,无增殖趋势,最近一次随访血肌酐为65 μmol/L。

参考文献
[1]
张浩元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膜性肾病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D].浙江浙江大学医学院20121-37.
[2]
JodeleS, BleesingJJ, MehtaPA, et al. Successful early intervention for hyperacute transplant-associated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following pediatr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 Pediatr Transplant, 2012, 16(2): E39-42.
[3]
BrukampK, DoyleAM, BloomRD, et al. Nephrotie syndrome aftet-hematopoietie cell transplantation: do glomemlar lesions represent renal graft-versus-host disease?[J].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06, 1(4): 685-694.
[4]
KimuraS, HorieA, Hiliy, et al. Nephrotic syndrome with crescent formation and massive IgA deposition following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or natural killer cell leukemia/lymphoma[J]. B1ood, 2003, 10l(10): 4219-4221.
[5]
MiiA, ShimizuA, KanekoT, et al. Renal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athol Int.2011;61(9):518-527.
[6]
王建立范宁王颖肝移植术后慢性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9):688-691.
[7]
Cohen, EricP. Renal failure after bone-marrow transplantation[J]. Lancet.2001, 357(9249): 6-7.
[8]
CohenEP, Kabler-BabbittC, PieringWF, et al.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afte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poor survival compared to other causes of ESRD[J]. Nephron, 1998, 79(4): 408-412.
[9]
SayeghMH, FineNA, SmithJL, et al. Immunologic tolerance to renal allografts after bone marrow transplants from the same donors[J]. Ann Intern Med, 1991, 114(11): 954.
[10]
SellersMT, DeierhoiMH, CurtisJJ, et al. Tolerance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6 year follow-up[J]. Transplanation, 2001, 71(11): 1681-1683.
[11]
ButcherJA, HariharanS, AdamsMB, et al. Renal transplantation for end-stage renal disease following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 report of six cases, with and without immunosuppression[J]. Clin Transplant, 1999, 13(4): 330-335.
[12]
HamawiK, Magalhaes-SilvermanM, BertolatusA, et al. Outcomes of renal transplantation following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03, 3(3): 301-30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