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
水流动力学注射方法建立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7,34(4) : 703-705. DOI: 10.3760/cma.j.issn.1001-9030.2017.04.055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小鼠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

方法

采用水流动力学注射方法将表达Notch1基因胞内区活性形式pT3-EF1a-Notch1分子的胞内结构域(NICD1)转座子和表达myr-蛋白激酶B(Akt)基因转座子质粒溶液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至肝脏。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注射4周后处死,病理学检查肿瘤发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及标签蛋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表面抗原决定簇衍生的蛋白标签序列(HA)标记的Akt表达。

结果

实验组小鼠均形成肿瘤,成癌率为100%(14/14);病理学检测为胆管细胞性肝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19,14例中有9例强阳性表达(64.3%),证实瘤细胞是胆管细胞性肝癌。同样,在瘤细胞中检测到HA强阳性表达率为42.9%(6/14);免疫荧光双标记CK19和HA升高。

结论

水流动力学注射方法成功构建肝内胆管癌小鼠模型且诱癌时间短,方法简单,重复性好。

引用本文: 朱方全, 秦中强, 李红俊, 等.  水流动力学注射方法建立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 [J]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7, 34(4) : 703-705. DOI: 10.3760/cma.j.issn.1001-9030.2017.04.05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159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肝内胆管癌(ICC)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起源的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预后差。目前建立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多用化学诱导的方法,有文献报道氨基比林和亚硝酸钠溶液作为叙利亚地鼠的饮用水,每周饮用6 d,连续饮用24周,可诱发肝内胆管癌,成癌率为50%。梁平等报道手术结扎胆总管联合皮下注射二异丙醇亚硝胺(DPNI),剂量500 mg/kg,每周1次,经过15周可诱发金仓鼠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成癌率为60%。用化学诱导方法制备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周期长、操作繁琐,且成癌率不高。我们采用水动力转染的方法将过表达Notch1基因和蛋白激酶B(Akt)基因转座子裸质粒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激活Notch信号通路及Akt信号通路,从而诱发小鼠的正常肝细胞转变成胆管癌细胞,建立小鼠的肝内胆管癌模型。成瘤周期为4周,操作简单,成癌率为100%,特别是本模型能够模拟人类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是理想的研究肝内胆管癌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