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
转基因小鼠脊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于脊髓损伤模型后的成活、分化、迁移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7,34(06) : 931-934. DOI: 10.3760/cma.j.issn.1001-9030.2017.06.009
摘要
目的

将从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胚胎脊髓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到小鼠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处,观察小鼠运动恢复和NSCs在脊髓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探讨NSCs在临床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0)、损伤组(n=30)、细胞移植组(n=30),制备损伤模型并在损伤处进行NSCs移植,于时间节点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斜板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结果

击打后小鼠双后肢均瘫痪,BBB评分为0分,移植2周后评分开始出现差异,移植组提高到(4.50±1.04)分,损伤组为(2.17±0.75)分(P=0.023);4周时移植组为(8.17±1.47)分,损伤组为(5.33±1.03)分(P=0.015);6周时移植组为(10.8±1.47)分,损伤组为(8.33±0.81)分(P=0.017);8周时差异最大,移植组为(15.50±1.37)分,损伤组为(11.17±1.16)分(P=0.016)。斜板实验中在1周时移植组为(17.17±3.18)°,损伤组为(14.83±3.06)°;2周时移植组为(23.33±4.27)°,损伤组为(18.17±2.40)°;4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组为(33.83±6.30)°,损伤组为(23.50±1.76)°(P=0.024),6周时较4周变化不大,移植组为(37.50±8.50)°,损伤组为(27.67±3.56)°(P=0.029),8周时显著提高,移植组为(46.83±6.05)°,损伤组为(36.33±7.23)°(P=0.019)。荧光检查结果显示移植的NSCs会在体内存活并迁移,部分保持未分化状态,少量分化为胶质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较少。

结论

NSCs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移植细胞后形成一个有利于恢复的微环境,增加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来促进恢复。

引用本文: 王晶, 王春芳, 李宵, 等.  转基因小鼠脊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于脊髓损伤模型后的成活、分化、迁移 [J]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7,34 (06): 931-934. DOI: 10.3760/cma.j.issn.1001-9030.2017.06.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目前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被认为是修复中枢神经疾病包括退行性疾病和损伤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脊髓损伤[1,2]。绿色荧光蛋白(GFP)具有操作简单、化学性质稳定、结果直观等优点,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移植干细胞的示踪等方面。我们采取已经培育出的GFP转基因鼠[3],并将分离培养的GFP-小鼠脊髓源性NSCs移植到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上,通过移植后不同时间点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行为评分、斜板实验来评价小鼠脊髓运动功能修复,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巢蛋白(Nestin,NSCs的标志物)、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胆碱能神经元的标志物)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观察移植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存活迁移分化。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