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
骨组织内微血管可视化研究模型的建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8,35(12) : 2336-2338. DOI: 10.3760/cma.j.issn.1001-9030.2018.12.053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骨内微血管可视化及形态学研究的新模型,测量血管参数并对模型可靠性进行评估。

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腹主动脉microfill灌注,取股骨远端标本进行固定、脱钙,利用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对骨内微血管进行可视化研究,选取股骨远端标本制成厚约300 μm的硬组织切片,在荧光背景下观察骨内微血管分布及形态特征,对血管主要参数进行测量。

结果

标本脱钙后进行microCT扫描重建,能够屏蔽骨组织CT值与灌注液CT值相近引起的干扰;厚切片荧光背景显像可以特异性显示微血管在骨组织中的分布及形态;在单位面积血管数、平均血管直径、血管面积分数测量中,microCT与组织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0.921、0.661),但组织学切片中可视最小血管直径达毛细血管级别,显著小于microCT测量结果[(9.03±1.14) μm比(12.61±2.01) μm,P=0.038]。

结论

血管灌注、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结合厚切片荧光背景显像可作为一种骨内微血管可视化及形态学研究的可靠方法。

引用本文: 鲁亚杰, 李明辉, 龙作尧, 等.  骨组织内微血管可视化研究模型的建立 [J]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8, 35(12) : 2336-2338. DOI: 10.3760/cma.j.issn.1001-9030.2018.12.05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血管在骨发育和骨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股骨头坏死、骨不连、骨梗死等骨科疾病均与骨内微血管数目及功能的下降相关[1]。骨组织比较其他组织供血较少,而且骨内微血管结构复杂,因此对骨微血管进行精确检测比较困难。动物实验中常用到的方法有石蜡切片、钡剂造影,墨汁染色、放射性核素检测等,但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尚不能清晰细致地显示骨内微血管的结构和形态[2,3]。我们结合血管灌注、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及硬组织切片制备的技术,建立了一套针对骨内微血管的可视化研究模型,并对重要血管参数进行测量,评估可靠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