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6,38(3) : 175-179.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6.03.004
摘要
目的

利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从电生理角度评估患者预后并指导康复治疗。

方法

选取早期脑卒中患者46例,根据病灶侧脑区TMS检查结果,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低于50 μV的患者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阴性组(阴性组),MEP波幅达到或超过50 μV的患者则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阳性组(阳性组)。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药物及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TMS检查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静息阈值(RMT)、MEP波幅(Am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等。

结果

治疗4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为(54.99±2.76)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同时亦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8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73.11±2.98)分]进一步提高,同时亦显著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RMT均呈渐进性降低趋势,阴性组RMT从(98.35±10.12)%下降至(30.35±7.31)%,下降幅度及下降速度均明显超过阳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Amp均呈渐进性增高趋势,并且阳性组Amp开始增加时间点早于阴性组,但在Amp增加幅度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阴性组CL及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而阳性组CL及CMCT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卒中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兴奋性呈动态变化过程,通过TMS分析其MEP特点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科学制订康复干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引用本文: 苏敏, 韩立影, 杨卫新, 等.  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J]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6, 38(3) : 175-179.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6.03.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临床诊疗水平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存活率逐年上升,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有80%脑卒中患者遗留运动功能障碍[1],其中上肢运动功能缺损占到6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消耗大量医疗资源[2]。因此,寻找有效、可信、敏感的评价工具来预测及评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公认的脑卒中后康复理论是神经可塑性机制,大脑皮质运动功能重组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基础[3]。本研究利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对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进行评估,以期从电生理角度探讨TMS的作用机制及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预估价值,便于科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