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脑瘫患儿流涎情况及其与吞咽障碍和粗大运动功能水平的关系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8,40(2) : 118-122.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8.02.009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流涎症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与口运动评分、吞咽障碍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流涎严重程度评估量表对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00例脑瘫患儿及在本院健康查体的50例正常儿童进行流涎评估,同时对脑瘫患儿进行口运动评估、吞咽障碍评分(DDS)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评估,分析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流涎严重程度与其口运动评分、吞咽障碍评分及GMFCS分级水平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入选脑瘫患儿流涎症(流涎Ⅱ级~Ⅴ级)发生率为3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流涎症发生率(P<0.01),脑瘫流涎严重程度分级情况如下:Ⅰ级68例,Ⅱ级8例,Ⅲ级16例,Ⅳ级8例,Ⅴ级0例。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其流涎严重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痉挛型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流涎程度较严重,其次是痉挛型双瘫和共济失调型患儿,偏瘫患儿无流涎发生。脑瘫患儿流涎严重程度分级与口运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64,P<0.01),而与DDS评分(r=0.772,P<0.01)及GMFCS分级(r=0.788,P<0.01)呈正相关。

结论

约1/3脑瘫患儿并发流涎症,其流涎严重程度与脑瘫类型、口运动障碍、吞咽障碍及粗大运动障碍程度密切相关。

引用本文: 王利江, 侯梅, 纪静丽, 等.  脑瘫患儿流涎情况及其与吞咽障碍和粗大运动功能水平的关系 [J]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 (2): 118-122.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8.02.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发育中胎儿或婴儿因脑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常因各种伴随障碍而加重不良预后[1]。流涎症是脑瘫患儿常见并发症[2,3,4,5],不仅造成下颌皮肤刺激与感染、体液减少、影响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容易给患儿带来社会歧视、孤独、沮丧和压抑等心理问题[2,6,7]。严重流涎者会出现后方流涎(即唾液流向咽后部),造成呛咳、恶心、呕吐,甚至误吸而引发吸入性肺炎[8]。因此针对脑瘫患儿进行早期流涎评估与治疗具有重要临床及社会意义。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