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强制诱导语言治疗对慢性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恢复及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8,40(7) : 503-508.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8.07.006
摘要
目的

通过BOLD-fMRI成像显示强制诱导语言治疗前、后慢性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及脑功能成像的特征差异,探讨强制诱导语言治疗对脑卒中慢性运动性失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慢性运动性失语患者2例,在常规语言治疗进入恢复平台期情况下给予强制诱导语言治疗,每次持续治疗1.5 h,每天治疗2次,共治疗30 h(2周内完成)。于治疗前、治疗后接受图片命名任务下的fMRI检查及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

结果

本研究入选慢性运动性失语患者经4周常规语言训练后其语言功能有较大幅度提高,第8周、第12周时语言功能改变不明显(进入平台恢复期),第14周时发现患者经强制诱导语言治疗后其语言功能有进一步改善。本研究入选患者经强制诱导语言治疗后,其左侧额下回激活出现或增强(P<0.005),伴或不伴左侧半球多个脑区激活增加及右侧额下回激活减弱。

结论

强制诱导语言治疗改善慢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机制可能与上调左侧额下回激活、下调右侧额下回激活或是促进双侧额叶、颞叶多个脑区乃至整个语言功能网络重组有关。

引用本文: 武惠香, 丘卫红, 康庄, 等.  强制诱导语言治疗对慢性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恢复及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J]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8, 40(7) : 503-508.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8.07.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运动性失语是失语症常见类型之一,这类型失语症患者以口语表达障碍最为突出,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交流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对运动性失语患者尚无特别有效药物,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早期的病因治疗及恢复期的语言功能康复训练,部分患者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其语言功能会有不同程度恢复[1],能有效改善患者交流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对于病程长达1年或1年以上的脑卒中后遗症慢性失语症患者,其语言功能改善空间小,接受常规语言功能训练后通常病情无明显改善。近年来强制诱导语言治疗(constrain-induced aphasia therapy,CIAT)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开始应用于科研及临床,并有文献报道该方法对慢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有较明显疗效[2,3]。本研究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技术观察强制诱导语言治疗前、后慢性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脑区激活特点,探讨慢性运动性失语可能恢复机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