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观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41(8) : 579-583.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9.08.005
摘要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肌张力、残疾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失访1例,最终31例患者完成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给予靶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200~600 U,对照组给予盐酸苯海索片2 mg每日2次口服,逐渐加量至4 mg每日3次,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治疗6周后和治疗12周后,采用改良版Ashworth量表(MAS)、残疾评估量表(DAS)、改良巴氏指数(MBI)量表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残疾程度和ADL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MAS、DAS、MBI评分[观察组2周后MAS(1.50±0.53)分、DAS(2.10±0.83)分、MBI(58.50±8.86)分,6周后MAS(1.28±0.89)分、DAS(1.37±0.50)分、MBI(71.25±13.96)分,12周后MAS(2.03±0.59)分、DAS(1.50±0.63)分、MBI(73.1±12.35)分;对照组2周后MAS(3.00±0.46)分、DAS(2.58±0.64)分、MBI(54.66±7.18)分,6周后MAS(3.00±0.44)分、DAS(2.40±0.51)分、MBI(58.60±7.28),12周后MAS(2.53±0.51)分、DAS(2.21±0.45)分、MBI(63.86±7.41)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评分[观察组MAS(3.46±0.51)分、DAS(2.60±0.50)分、MBI(53.56±6.03)分;对照组MAS(3.50±0.52)分、DAS(2.61±0.62)分、MBI(53.06±7.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AS、DAS、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型肉毒毒素治疗可显著改善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肌张力和残疾程度。

引用本文: 庄卫生, 李弯月, 钱宝延, 等.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观察 [J]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 41(8) : 579-583.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9.08.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继发于脑卒中,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运动障碍[1,2,3,4]。与卒中后痉挛状态不同,卒中后肌张力障碍常继发于卒中后3个月至3年,发病时间平均较卒中延迟9.5个月[5],而痉挛状态起病较早;临床表现与痉挛状态也不相同,典型的卒中后痉挛状态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肘、屈腕、屈指模式,以及下肢伸膝、足下垂、内翻模式。而卒中后肌张力障碍临床上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上肢可表现为伸指、伸腕、伸肘模式,手部可表现为伴有掌指关节过伸及指间关节屈曲的"爪"样手姿势;下肢可表现为踝关节背屈模式,且常伴有震颤、肌阵挛或手足徐动等异常运动,随意运动可使症状加重。卒中后肌张力障碍自然缓解率低,口服药物常选用苯二氮类、巴氯芬、抗胆碱药或多巴胺耗竭或阻滞剂等,但疗效较差,且长期大量服用不良反应多[6,7];外科治疗可采用丘脑、苍白球切开术及以深部电刺激或毁损术,但近半数患者疗效不持久,且医疗花费高、创伤大、技术难度大[8,9,10]。笔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卒中后肌张力障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少,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