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专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起搏位点与临床获益的研究
中国医师杂志, 2016,18(7) : 968-971. DOI: 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6.07.003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不同左室起搏位点与临床获益的关系。

方法 

收集52例CRT-P/D(起搏/除颤)植入患者临床资料,据左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前壁组(10例)、侧壁组(15例)、后壁组(16例)和后基底部组(11例),使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左室功能和重构指标评价CRT疗效。

结果 

除前壁组外,其余各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均较术前降低(P<0.05)。前壁组和后基底部组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均较术前减低(P<0.05)。术后3个月仅后壁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增加(P<0.05);前壁组仅在术后12个月时较术前增加(P<0.05);其余各组均在术后6和12个月时较术前增加(P<0.05)。前壁组CRT无反应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侧壁、后壁、后基底部组CRT应答比率明显高于前壁组(P<0.05),侧壁、后壁和后基底部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壁、后壁和后基底部组术后3个月△QRSd均高于前壁组(P<0.05);后基底部组△QRSd低于侧壁和后壁组(P<0.05)。

结论 

左室电极植入侧壁和后壁的患者术后反应性优于后基底部,应尽量避免将左室电极植入前壁。

引用本文: 李彦红, 张玖, 周荣, 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起搏位点与临床获益的研究 [J] . 中国医师杂志, 2016, 18(7) : 968-971. DOI: 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6.07.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内科领域的一个难题。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无法从优化药物治疗中获得满意疗效,心脏收缩不同步是主要原因之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通过植入心房和双心室起搏电极,经参数调整,恢复房室顺序收缩和双心室同步收缩,从而改善心功能。目前已成为部分心衰患者的一线治疗措施[1]。但CRT价格昂贵,仍有20%~40%植入患者无法从中获益。如何提高CRT临床获益成为医生关注的重点。左室电极成功植入有效部位为CRT获益的先决条件,理论上左室电极应置于左室最晚激动区域,但临床实际操作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造成左室电极植入部位的多样性。不同左室起搏位点对CRT植入患者的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选择合适的左室起搏位点是否可提高CRT临床获益,医生是否有必要为了将左室电极安置于理想位点而延长手术时间、提高手术难度及不良风险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X线透视时间,现将本院和外院CRT-P/D(起搏/除颤)植入患者在本院门诊长期程控随访的CRT-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