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及临床应用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7,40(2) : 118-122. DOI: 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7.02.004
摘要
目的

前瞻性总结穿支出肌点位置、穿支走行方向、走行距离、入皮点位置,探讨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8例股前外侧皮瓣,术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探测穿支穿出点(出肌点,P点),术中观察了穿支离开出肌点后的走行、距离(穿支血管皮下段)及进入浅筋膜、真皮的位置(入皮点,P'点)。据此我们在大腿原髂髌线(A线)的后侧增加B线(髂前上棘—股骨外上髁)、前侧增加C线(髂前上棘—髌骨上缘中点)。

结果

58例术前和术中发现所有穿支均位于A线上或A、B线之间,未见穿支位于A、C线之间,穿支离开肌膜向前内侧走行,穿支血管皮下段(P点与P'点之间的距离)为(2.02±0.23)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有股直肌肌支,未见股直肌肌皮支。采用一线法设计20例,两线法设计12例,三线法设计26例。

结论

优化的三线法设计有利于对股前外侧区穿支探测、降低术中损伤入皮点穿支血管,使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简单、可靠。

引用本文: 常树森, 金文虎, 魏在荣, 等.  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及临床应用 [J]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7, 40(2) : 118-122. DOI: 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7.02.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1984年徐达传等在国内报道了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1],同年Song等[2]在外文文献中报道该皮瓣的临床应用。1988年徐达传等[3]又详细描述了穿支穿出点规律,从而提出以髂-髌线中点为圆心、半径3 cm的圆作为股前外侧皮瓣主要穿支动脉的体表定位标志,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前设计穿支血管的定位,已成为该穿支皮瓣术前设计的金标准。目前几乎所有文献重点讨论该皮瓣如何修复重建,鲜有文献讨论该皮瓣穿支出肌点与入皮点的位置关系以及对较小范围皮瓣内侧缘如何设计的问题[4,5,6,7,8,9,10,11,12]。因此,我们就穿支出肌点位置、穿支走行方向、走行距离、入皮点位置对股前外侧皮瓣设计的影响进行进一步探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科利用优化的三线法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修复各种类型软组织缺损患者58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