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多个端侧吻合口吻合方式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9,42(1) : 9-12. DOI: 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9.01.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多个端侧吻合口吻合方式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应用受区同一血管的多个端侧吻合口吻合方式进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29例,其中皮瓣动脉均端侧吻合于受区同一动脉15例,吻合动脉2~3条,平均2.13条,皮瓣静脉均端侧吻合于受区同一静脉9例,吻合静脉2~4条,平均3.11条,皮瓣动、静脉均端侧吻合于受区同一动脉及静脉5例,吻合血管4~6条,平均5.20条。创面分布:手部及腕部10例,前臂及肘关节15例,小腿及足部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5 cm×13 cm~11 cm×27 cm,皮瓣切取面积6 cm ×15 cm~12 cm × 29 cm。术后每3~6个月门诊随诊,复查皮瓣成活情况。

结果

本组移植29例皮瓣术后全部成活,2例术后48 h内出现静脉危象,其中1例松解敷料,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成活,1例手术探查,静脉端侧吻合口通畅,血肿形成,去除血肿压迫后循环恢复,皮瓣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2.5年,皮瓣受区与供区均愈合良好,损伤肢体远端无血运障碍表现。

结论

应用受区同一血管的多个端侧吻合口吻合方式进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游离移植安全可靠。

引用本文: 马振杰, 于胜军, 李晓, 等.  多个端侧吻合口吻合方式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J]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9, 42(1) : 9-12. DOI: 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9.01.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Koshima等[1]在1989年首次提出了穿支皮瓣的概念,并在1993年将股前外穿支皮瓣应用于临床。穿支皮瓣具有皮瓣较薄、切取时组织损伤小等诸多优点,符合微创美学修复的原则,适合修复较为浅表的伴有血管、神经、肌腱及骨质外露的软组织缺损[2,3,4,5]。穿支皮瓣移植时,穿支血管口径较细,当需吻合的血管与受区血管不相匹配时,有学者应用血管的端侧吻合技术来进行穿支皮瓣的游离移植[6,7,8,9]。我们应用此项技术进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并将穿支皮瓣的动、静脉均采用多个端侧吻合口的吻合方式,吻合于受区同一较为粗大的动脉或静脉。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进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29例,旨在为穿支皮瓣移植时血管吻合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