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初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应用的多中心调查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6,32(6) : 418-424. DOI: 10.3760/cma.j.issn.1001-7097.2016.06.004
摘要
目的

调查国内不同级别医院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初次血液透析(血透)血管通路应用情况,并分析初次血透未使用动静脉内瘘(内瘘)的原因。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和煤炭总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5家医院,回顾性调查近5年内进入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包括一般资料和初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情况,分析患者初次透析未能使用内瘘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结果

(1)5家医院共收集有效问卷203份,初次血液透析使用临时中心静脉置管122例(60.1%),动静脉直接穿刺44例(21.7%),动静脉内瘘35例(17.2%),带Cuff中心静脉置管2例(1.0%)。5家医院初次血透通路有明显差异,4家医院以临时中心静脉置管为主,分别是中日友好医院13例(50.0%),煤炭总医院37例(77.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35例(85.0%),解放军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13例(61.9%),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与其他医院不同,初次血透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42例(61.8%)。(2)调查初次透析未能使用内瘘的首位原因是患者不接受75例(44.6%),其中以心理无法接受透析最多[44例(26.2%)],其他原因分别是医生未告知[45例(26.8%)]和急性透析、时间来不及[38例(22.6%)]。(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受教育程度高、非农业户口患者更多在初次透析时使用内瘘。

结论

我国血液透析患者初次透析内瘘的使用率偏低,血管通路应用情况在不同城市和不同等级的医院存在较大差异;患者初次透析使用内瘘受到性别、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医生因素也不能忽视。临床医护人员应更加重视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通路的教育工作,以提升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透析质量。

引用本文: 王梦迪, 张凌, 刘鹏, 等.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初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应用的多中心调查 [J] .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6, 32(6) : 418-424. DOI: 10.3760/cma.j.issn.1001-7097.2016.06.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全球范围内终末期肾脏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1],血液透析仍然是目前慢性肾脏病患者最主要的肾脏替代方式。血液透析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目前常用的长期血管通路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管移植物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和带Cuff中心静脉管,临时透析通路常选用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偶尔也进行动静脉直接穿刺。各种通路方式之中,AVF被推荐为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式[2,3],其优点有使用时间长、感染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患者生存时间长,可以降低住院率,节省医疗费用[4,5,6,7]。虽然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来说,AVF成熟难度较大,患者不得不选用其他的血管通路方式[8,9,10,11]。目前,我国对于血管通路的调查多为单中心调查或集中于某一地区进行[12,13,14,15,16],涉及多中心、多地区的研究较少。而本研究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5家医院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国初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应用的状况及地区差异,并对患者初次血透未使用动静脉内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为改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透析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