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不同透析方式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早期预后的影响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7,33(06) : 435-439. DOI: 10.3760/cma.j.issn.1001-7097.2017.06.006
摘要
目的

对比血液透析(HD)与腹膜透析(PD)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早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本院首次行DCD肾移植术患者。按移植前透析方式将患者分为HD组(61例)和PD组(28例),并对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短期并发症、生化指标等进行比较。

结果

与HD组患者比较,PD组患者术前透析龄较长,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磷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原发病、糖尿病并发症、血压、乙肝感染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HD患者肾功能恢复时间为6.00(4.00,11.00)d,住院时间为18.00(17.00,21.50)d,24.59%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3.28%发生急性排斥及16.39%住院期间急性感染;PD患者肾功能恢复时间为4.00(3.75,7.00)d,住院时间为19.00(15.00,21.75)d,14.29%发生DGF,3.57%发生急性排斥,17.86%住院期间急性感染,以上指标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移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血清肌酐、血清磷与移植前比较均下降,血红蛋白、血清钙、血清白蛋白较术前均升高;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1,P=0.040),血肌酐、血红蛋白和血清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血肌酐、血红蛋白、血清钙、血清磷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95、0.310、0.501、0.063)。

结论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短期并发症、贫血、营养及钙磷代谢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引用本文: 叶佩仪, 张喆, 叶慧珍, 等.  不同透析方式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早期预后的影响 [J] . 中华肾脏病杂志,2017,33 (06): 435-439. DOI: 10.3760/cma.j.issn.1001-7097.2017.06.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与长期血液透析(HD)及腹膜透析(PD)相比,肾移植可显著提高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由于肾源不足,HD和PD依然是肾移植术前必要的治疗方式。而移植前不同透析方式是否影响患者肾移植术的早期效果及长期预后,尚存在一定争议。有研究指出术前接受PD治疗患者术后感染和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HD患者,病死率也偏高[1]。但也有研究显示术前接受HD和PD治疗对移植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无显著影响[2,3]。既往国内相关的报道较少,且为司法途径的标准供者(SCD)。自2010年原卫生部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已成为我国器官捐献的主要来源之一。既往研究提示,与SCD供肾相比,DCD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急性排斥反应及急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4]。然而,目前国内尚未见研究报道移植前不同透析方式与DCD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效果的关系。因此,本研究拟回顾分析本院接受DCD肾移植患者的资料,探讨移植前不同透析方式是否影响移植后的肾功能恢复、并发症、生化指标等。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