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7,33(10) : 729-737. DOI: 10.3760/cma.j.issn.1001-7097.2017.10.002
摘要
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方法

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确诊且合并肾损害的AAV患者,依据ANCA结果分为髓过氧物酶(MPO)-ANCA阳性和蛋白酶3(PR3)-ANCA阳性两组,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结果

共纳入68例患者,其中MPO-ANCA阳性者52例(76.5%),PR3-ANCA阳性者16例(23.5%);其中60岁以上者占60.3%。肾外累及器官主要为肺、消化和神经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血红蛋白、补体C3、补体C1q、IgE、24 h尿蛋白定量、降钙素原、BVAS评分和eGF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肾活检病理检查19例,MPO-ANCA阳性者14例,PR3-ANCA阳性者5例。PR3-ANCA阳性者以纤维素样坏死和新月体形成为主,MPO-ANCA阳性者以肾小球硬化为主(均P<0.05)。平均随访32个月,随访6个月时MPO-ANCA阳性者和PR3-ANCA阳性者的肾脏复发率分别为46.2%和7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R3-ANCA阳性、年龄≥65岁、基线eGFR<30 ml·min-1·(1.73 m2)-1、合并肺间质病变为影响患者疾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随访期内,进入ESRD的比例分别为42.3%和75.0%;死亡10例。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BVAS评分≥18分、eGFR<30 ml·min-1·(1.73 m2)-1、合并肺间质病变为患者进入ESRD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PR3-ANCA阳性者比MPO-ANCA阳性者具有更严重的肾损害,肾外脏器受损也更严重,复发率更高,预后更差。

引用本文: 姚登湖, 陈铖, 丁国华, 等.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J] . 中华肾脏病杂志,2017,33 (10): 729-737. DOI: 10.3760/cma.j.issn.1001-7097.2017.10.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组以小血管坏死性炎性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常见而高发,可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AAV主要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原称韦格纳肉芽肿)、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原称Churg-Strauss综合征)[1]。AAV常见的靶抗原有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蛋白酶3(PR3)两种,MPO-ANCA检出率明显高于PR3-ANCA。既往研究报道循环中的ANCA水平和不同靶抗原的ANCA类型并不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度[2]。但是,临床上发现不同类型的靶抗原所介导的肾损害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依据我院收治的不同靶抗原AAV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两种靶抗原所介导肾损害的预后差异。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