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牛津分类与国际小儿肾脏病研究组分级在评价儿童紫癜性肾炎预后中的应用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36(01) : 26-33. DOI: 10.3760/cma.j.issn.1001-7097.2020.01.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肾脏病理牛津分类(MESTC评分)与国际小儿肾脏病研究组(ISKDC)分级在评价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病理表现、短期预后和临床转归中的价值。

方法

病例来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北京儿童医院肾病科住院、经肾脏活组织检查(肾活检)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患儿。按照牛津分类与ISKDC分级对入选者肾活检标本进行病理评分。按照首发症状是否合并肾脏表现及MESTC评分、ISKDC分级分组,比较各组间患儿临床病理表现的差异。用非参数相关分析评估MESTC评分与ISKDC分级指标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儿蛋白尿缓解的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方程法分析患儿蛋白尿缓解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7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男37例(47.4%),年龄(10.4±2.9)岁。依据MESTC评分与ISKDC分级分组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内皮细胞增生(E1,P=0.008)、节段硬化(S1,P=0.015)及ISKDCⅢ级(P=0.041)组肾病水平蛋白尿患儿比例较E0、S0和ISKDCⅡ级组高;E1(P=0.015)、新月体形成(C1&C2,P=0.025)以及ISKDCⅢ级(P=0.017)组接受激素冲击治疗患儿比例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2组患儿较C0&C1组更难达到蛋白尿缓解(P=0.026)。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牛津分类评分为C2(HR=0.143,95%CI 0.020~1.046,P=0.055)可能是紫癜性肾炎患儿蛋白尿缓解的危险因素,P值为临界值。

结论

ISKDCⅢ级以及牛津分类中的E1、S1型紫癜性肾炎患儿更易表现为肾病水平蛋白尿。牛津分类中C2可能是患者短期蛋白尿缓解的危险因素。

引用本文: 李雪倩, 刘小荣, 姚兴凤, 等.  牛津分类与国际小儿肾脏病研究组分级在评价儿童紫癜性肾炎预后中的应用 [J] .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0,36 (01): 26-33. DOI: 10.3760/cma.j.issn.1001-7097.2020.01.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紫癜性肾炎(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儿童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也是过敏性紫癜最严重的并发症。约20%~55%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继发肾小球肾炎,2%~5%的紫癜性肾炎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1,2]。肾活组织检查(活检)是判断HSPN肾脏损害程度的金标准,目前常用的病理分级标准为国际小儿肾脏病研究组(ISKDC)的分级标准。有研究显示,按照ISKDC标准分组的Ⅰ-Ⅱ级与Ⅲ-Ⅵ级患儿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ISKDC分级标准未纳入内皮细胞增生、节段硬化以及肾小管/间质损伤等病理改变指标。近年来,国际IgA肾病协作网和肾脏病理学会工作组针对IgA肾病提出的IgA肾病牛津分类(MESTC)[5],主要包括系膜细胞增生(M)、内皮细胞增生(E)、节段硬化(S)、肾小管/间质损伤(T)以及新月体形成(C)等5项评分标准,可较好地预测疾病的预后。基于IgA肾病与HSPN的临床及病理表现相似,近年来,有学者分析了牛津分类与HSPN预后的相关性[6,7,8,9],结果显示牛津分类中的部分指标与HSPN的预后明显相关。但用牛津分类预测HSPN临床缓解率的相关研究尚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讨牛津分类与ISKDC分级对HSPN患儿临床表现、病理损伤及其短期蛋白尿缓解率的预测价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