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在恶性高血压肾硬化中的作用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36(01) : 18-25. DOI: 10.3760/cma.j.issn.1001-7097.2020.01.004
摘要
目的

研究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complement pathway)过度活化在恶性高血压肾硬化中的作用。

方法

(1)选取本院经肾穿刺活检证实为恶性高血压肾硬化患者50例为病例组,零点行肾穿刺活检的供肾者2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及尿液中的补体旁路途径活化起始B因子、正向调节P因子、负向调节H因子及补体活化终末产物C3a、C5a水平。(2)免疫组化法检测补体活化终末产物C5b-9、C4d及凝集素途径活化产物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在肾活检组织的沉积;免疫荧光双染检测C5b-9与CD34(内皮细胞标志物)在小动脉内皮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的沉积。

结果

(1)恶性高血压肾硬化患者血浆及尿液中补体B因子、P因子、C3a及C5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H因子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恶性高血压肾硬化患者血浆中补体P因子与24 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s=0.465,P=0.001),而补体B因子、H因子、C3a、C5a与血肌酐及24 h尿蛋白量无明显相关性。恶性高血压肾硬化患者尿B因子/尿肌酐、尿P因子/尿肌酐、尿C3a/尿肌酐与血肌酐均呈正相关(rs=0.483,P<0.001;rs=0.352,P=0.012;rs=0.319,P=0.024),尿H因子/尿肌酐与血肌酐及24 h尿蛋白量均呈负相关(rs=-0.299,P=0.035;rs=-0.342,P=0.015),尿C5a/尿肌酐与血肌酐及24 h尿蛋白量均呈正相关(rs=0.525,P<0.001;rs=0.496,P<0.001)。(3)免疫组化显示,恶性高血压肾硬化患者C5b-9沉积于小动脉壁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而正常对照组肾组织中未见沉积。恶性高血压肾硬化患者肾脏C5b-9沉积强度评分与血肌酐及24 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s=0.791,P<0.001;rs=0.345,P=0.014)。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可见C5b-9、CD34沉积于小动脉内皮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4)恶性高血压肾硬化患者血浆中B因子与C3a(r=0.331,P=0.022)、P因子与C5b-9评分(rs=0.300,P=0.034)均呈正相关;尿液中补体旁路途径活化B因子与C3a、C5a及C5b-9均呈正相关(rs=0.311,P=0.028;rs=0.465,P=0.001;rs=0.428,P=0.002),P因子与C3a、C5a也均呈正相关(rs=0.307,P=0.030;rs=0.442,P=0.001)。恶性高血压肾硬化患者免疫组化可见C4d沉积于小动脉及肾小球,而未见凝集素途径活化产物MBL沉积。

结论

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可能参与恶性高血压肾硬化的发生。恶性高血压肾硬化严重程度与补体旁路途径的活化水平相关。

引用本文: 杨超娜, 张颖, 李远, 等.  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在恶性高血压肾硬化中的作用 [J] .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0,36 (01): 18-25. DOI: 10.3760/cma.j.issn.1001-7097.2020.01.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恶性高血压肾硬化(舒张压≥130 mmHg)是肾脏疾病中的危急重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1]。恶性高血压肾硬化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肾功能急剧下降,传统的治疗重点是降压,但即使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其全因死亡率仍然是血压正常人群的13倍、普通高血压人群的5倍[2,3],部分患者即使血压得到控制肾功能损伤仍持续进展至尿毒症[4]。恶性高血压肾硬化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以往认为机械性压力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化是关键因素[5],但这远远不能解释恶性高血压肾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