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取栓治疗20例临床及影像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24(15) : 2230-223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8.15.003
摘要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介入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接受介入取栓治疗的CVST病例,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疗效,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

共纳入CVST取栓病例20例,主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头痛(20例),呕吐(8例),抽搐(6例),意识障碍(15例),肢体无力(20例),颈强(10例);术前GCS评分(12.8±2.2)分。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脑内出血9例,静脉淤积性脑梗塞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有脑疝征象2例。术前静脉血管检查:17例同时完成MRV和DSA造影,12例MRV显示闭塞静脉窦范围多于DSA,其中9例MRV上乙状窦未显影,6例直窦未显影,3例单侧或双侧横窦未显影。6例DSA显示的静脉窦闭塞范围多于MRV,其中3例为横窦闭塞,1例为乙状窦闭塞,1例深静脉闭塞,1例大脑内静脉闭塞。术后15例患者在DSA或MRV上显示直接或间接再通,术后再通率达到7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在发病年龄、病程、主要症状体征、既往史以及闭塞静脉窦的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术后脑循环时间同术前无显著变化,和预后良好组相比脑循环时间显著延长(P<0.05)。

结论

MRV在探测脑内深部静脉窦/静脉闭塞时敏感性不足。介入取栓治疗CVST安全有效,术后再通率、术后脑循环时间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

引用本文: 杨慧, 包泽岩, 李志刚, 等.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取栓治疗20例临床及影像分析 [J]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 (15): 2230-223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8.15.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静脉回流受阻,以脑脊液吸收障碍、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病,在所有脑血管病中约占0.5%~1.0%[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确诊CVST的金标准[2],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是随访CVST的最佳手段[3]。CVST形成后,经过溶栓或抗凝治疗,闭塞的静脉(窦)大多数能有一定程度的再通[4]。对于闭塞的静脉窦也可以采用手术取栓的方式使血管再通,但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很少[5]。对于取栓的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也缺乏详细的临床资料。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近10年本院收治住院CVST患者通过介入手段再通的病例,并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手术疗效、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