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骨外露的疗效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24(23) : 3641-364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8.23.033
摘要
目的

观察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骨外露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5年1—10月来本科治疗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5例,分别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皮瓣修复组13例)和游离植皮术(植皮组12例)治疗。收集患者手术信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皮瓣血运情况、皮瓣温度以及综合疗效评估等,以此评估两种方法的优劣。

结果

皮瓣修复组13例患者经1次手术全部成活,皮瓣面积最大13 cm×9 cm,最小7 cm×6 cm,皮瓣修复组的手术次数显著低于植皮组[(1.00±0.00)次比(2.50±0.74)次],皮瓣修复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优于植皮组住院时间[(17.01±1.52)d比(24.52±1.61)d]、住院费用[(8998.52±96.33)元比(19803.62±8337.25)元]。术后随访显示,皮瓣修复组皮瓣温度、皮瓣血运情况及综合疗效评估明显优于植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隐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治疗足踝部骨外露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引用本文: 赵树林, 张元昆, 韩坤, 等.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骨外露的疗效分析 [J]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 (23): 3641-364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8.23.03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临床上足踝部的软组织损伤十分常见,多因车祸、摔伤和砸伤所致。因足踝部位置特殊,可移动性差,受伤后局部血液循坏差,损伤周围经常伴有肌腱与骨骼外露,非常容易发生感染,给临床修复造成一定的难度[1]。目前主要采用游离植皮来进行伤后修复,但需要行血管吻合术,难度系数大,术后皮肤缺乏弹性,耐磨性差,甚至坏死和溃疡,而且该手术对术者的手术技术又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又要面临吻合失败的较大风险,大大增加了临床护理的难度[2]。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是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修复技术,其最大特点是在为患者修复损伤时不会对其血管供应产生影响[3]。早在1992年,Masquelet等就通过解剖研究证实了隐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的关系[4],即任何一条皮神经和一条皮动脉相伴相行,该血管不仅仅对神经供血,也发出皮支供应相应区域的皮肤,使回流更充分,大大提高了皮瓣的成功率。Masquelet等首次使用神经筋膜皮瓣6例获得成功,此后不断有专家学者深入解剖基础和临床实践,开发出各种应用方式。目前,逆行隐神营养皮瓣已成功应用于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其手术过程简单易操作,有"供区损伤小,受区恢复好"的特点,且无需血管吻合,患者痛苦小,极大提高了软组织修复效果[5]。但和小腿下段相比,足踝部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差,那么,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应用于足踝部骨外露的效果如何呢?目前临床还没有关于此研究的文献报道,因此本院特组织开展研究,探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在治疗足踝部骨外露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