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
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应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24(24) : 3746-374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8.24.010
摘要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工具为普外科手术开发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计划,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方法

通过对普外科2016年850例手术患者的手术过程进行回顾,以确定潜在的故障模式。对故障模式进行严重程度(S)、发生率(O)和可检测性(D)评分,计算风险优先数(RPN),提出整改措施。

结果

实施整改措施后,高优先级别失效模式均能得到明显降低,医疗器械灭菌不合格的RPN下降幅度达82.86%,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也从2016年的0.94%(8/850)下降到2017年的0.11%(1/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P<0.05)。

结论

FMEA技术可以对SSI隐性风险进行前瞻性主导量化,规范风险管理,最终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的SSI,从而减少SSI的发生。

引用本文: 陈志锦, 王肖田, 刘兰霞, 等.  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应用 [J]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 (24): 3746-374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8.24.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的重要来源。手术部位感染对患者的危害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以手术部位监测最为完善的美国为例,每年SSI病例有160 000~300 000例,SSI在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发病率为2%~5%,SSI在住院患者所有HAI中占20%左右,7~11 d术后额外住院日与SSI有关,SSI患者死亡风险较非SSI患者高出2~11倍,SSI每年消耗相关经济支出为35亿~100亿[1]。目前,国内研究显示,SSI在住院患者所有HAI中占15%~20%,SSI增加的术后额外住院日在8~15 d,手术部位感染相关的经济损失10 000~30 000元[2,3]。FMEA是一种可靠性研究工具,用于分析系统中假定的组件故障以及由此对系统运行产生的影响。与其他竞争性失效预防方法不同,FMEA对于未经过系统培训的个人都能够普遍理解[4]。然而,直到最近几年,它才被医疗机构用来促进高质量的医疗发展[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