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
血清HBV pgRN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抗病毒过程中的临床价值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25(13) : 2046-2049,208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9.13.010
摘要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过程中HBV pgRNA、HBVDNA、血清学及生化学指标,探索HBV pgRNA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过程中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探寻HBV pgRNA在抗病毒治疗终点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例,疗程48周,分别在0、12、24、36和48周治疗节点上检测HBV pgRNA水平、HBV DNA水平、血清学和生化学指标,统计分析以上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在Peg-IFN治疗过程中,无论ALT是否升高,患者HBV DNA和HBV pgRNA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在相关性分析中,HBV pgRNA水平与HBeAg有相关性(P<0.001),与HBsAg无相关性(P>0.05)。HBV DNA阳性患者,HBV DNA与HBV pgRNA呈显著正相关(P<0.01)。治疗时间是影响HBV pgRNA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他指标与HBV pgRNA无显著相关性(P>0.05);4.22%的患者在治疗的第24周时HBV pgRNA接近最低检测限时,HBsAg开始出现下降,并且在后24周的治疗过程中,HBsAg仍继续下降;而在治疗第24周时,如果HBV pgRNA≥103 copies/ml,HBsAg基本无明显下降;而如果在治疗第24周时HBV pgRNA低于最低检测限,在后24周的治疗中,HBV pgRNA水平将持续在检测值以下。

结论

HBV pgRNA可能更好地反映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的情况,同时对免疫学应答有预测作用,有助于治疗效果的判断,对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本研究的样本量少,仍需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引用本文: 朱莹, 杨可立, 李锋, 等.  血清HBV pgRN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抗病毒过程中的临床价值 [J]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 (13): 2046-2049,208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9.13.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有超过20亿人口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HBV),其中有12%即约2.4亿人转为慢性HBV感染者,尽管抗乙肝疫苗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每年死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癌等HBV相关性疾病的人口中,HBV感染患者达65万之多。我国估计有0.28亿人患有活动性肝炎,占全球慢性感染的约30%,每年仍有约30万中国人死于HBV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占全球病死率的37%~50%[1,2]。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然是引起肝脏炎症和损伤、肝硬化或HCC的主要原因。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