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
学龄前儿童体位管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的应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25(21) : 3557-3559,356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9.21.015
摘要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体位管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rcive care units,PICU)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4至12月在PICU的100例危重症学龄前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患儿。对照组采取随机体位;实验组采用医用电动多功能床辅助体位维持抬高床头15°~20°,制定临床护理程序,综合运用层级护理、床边责任制、人性化细节护理进行实施。比较两组患儿提升脉搏血氧饱和度、促进胃动力与减少餐前残余奶量情况。

结果

实验组患儿提升脉搏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为96%,高于对照组的82%(P=0.025);促进胃动力、减少餐前残余奶量少于饲奶总量30%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6%(P=0.006)。

结论

对危重症监护室学龄前儿童实施体位管理,抬高床头15°~20°,制定临床护理程序,综合运用层级护理、床边工作制、人性化细节护理进行实施,能够提升脉搏血氧饱和度,促进胃动力,减少餐前残余奶量。

引用本文: 曾丽芬, 叶秋莲, 孔慕贤. 学龄前儿童体位管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的应用 [J]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 (21): 3557-3559,356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9.21.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本院PICU收治年龄范围为出生29 d到15岁以下的危重症儿童。在收治的危重症患儿当中,学龄前(6岁内)危重症儿童占80%左右。小儿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依赖成人的抚育才能生存,在小儿患病,特别是危重症时表现更为突出。由于学龄前危重症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未成熟以及危重症疾病的影响,导致活动无耐力,对维持合适体位的主动性及能力不足,具有不稳定性。体位是患儿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所采取的卧位姿势,合适的体位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相关症状,预防并发症,而且能增进患者舒适感[1]。所以解决儿童重症监护室危重症学龄前儿童体位管理是护理的重点问题。探讨采用医用电动多功能床辅助体位维持抬高床头15°~20°,制定临床护理程序,综合运用层级护理、床边工作制、人性化细节护理进行实施,帮助维持良好体位。本科通过大量文献及实例调查后,拟对本科学龄前危重症儿童进行体位管理。本研究主要解决儿童重症监护室学龄前儿童体位的不稳定性,探讨实施良好体位维持对促进疾病康复的影响,旨在提升学龄前危重症儿童脉搏血氧饱和度,促进胃动力,减少餐前残余奶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