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手足口病研究
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针刺疗法效果观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26(02) : 153-15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0.02.002
摘要
目的

探究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针刺疗法对其肢体功能及预后康复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运动疗法、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治疗等常规疗法,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予以免疫球蛋白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系统体征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腱反射恢复时间),治疗前与治疗5 d后两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D、E功能区,以及细胞因子[抗GM1抗体、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肌张力恢复时间、腱反射恢复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儿GMFM量表D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儿抗GM1抗体、IL-6、IL-8、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针刺疗法有助于其肢体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其免疫调节作用拮抗GM1抗体、IL-6、IL-8、TNF-α等细胞因子为其可能作用机制。

引用本文: 李志浩, 赵鼎, 单志鸣. 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针刺疗法效果观察 [J]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 (02): 153-15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0.02.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多发的急性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经由密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传播,尤其在夏秋季更为多见[1]。患儿可表现出手、足、臀等部位皮疹与皮肤疱疹,咽部、口腔溃疡或疱疹,少数患儿可能并发脑膜炎、脑干脑炎、肢体迟缓性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急性迟缓性瘫痪以发病急、肌力下降、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为主要表现,病死率、致残率较高。急性迟缓性瘫痪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多为EV71肠道病毒感染所引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被作为治疗肠道病毒感染的免疫治疗方法,但其用于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患儿实施免疫球蛋白联合针刺疗法,并观察其对患儿预后、下肢功能恢复以及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效果与机制,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