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医源性结肠镜穿孔的诊治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8,21(6) : 660-665.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74.2018.06.008
摘要
目的

总结医源性结肠镜穿孔(ICP)的诊断及治疗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结肠镜检查及治疗后发生穿孔的17例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及其结果。

结果

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计施行结肠镜检查及治疗患者累计为127 106例,其中发生ICP有17例(占0.013%)。男性8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2(32~85)岁。ICP发生至被临床诊断为ICP的间隔时间为当时至术后6 d。有8例为结肠镜下操作包括单纯结肠息肉摘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后发生的穿孔,9例单纯结肠镜检查后发生穿孔。除1例患者为操作时发现"视野内可见黄色类似脂肪组织"而当即诊断ICP外,7例前期患者,采取腹部X线拍片检查进行诊断;9例后期患者均通过腹部CT检查确诊。穿孔部位:乙状结肠5例,盲肠和降结肠各3例,降乙交界2例,回肠、结肠脾曲、直乙交界和直肠各1例。1例因盲肠侧方生长型息肉行ESD治疗术后发生ICP者,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成功;1例结肠镜操作当时发现ICP者,立即给予结肠镜下钛夹夹闭并辅以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成功;15例患者手术治疗,其中8例患者施行一期肠穿孔修补术、4例施行一期切除相关肠段并行吻合术、2例施行一期切除相关肠段并行造口术以及1例施行一期穿孔修补并行造口术。术后出现腹部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合并心血管事件、尿路感染各1例,均予以对症治疗后恢复。17例患者住院时间平均18.6(3~45)d。

结论

ICP发生后,应尽快通过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对于结肠镜操作时发生的穿孔,部分可以采用钛夹夹闭的方式;穿孔修补术仍是ICP主要的治疗方式,必要时可以选择部分肠段切除吻合术及造口术等。

引用本文: 王恒, 李昂, 史晓辉, 等.  医源性结肠镜穿孔的诊治 [J]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8, 21(6) : 660-665.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74.2018.06.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结肠镜最早于1969年由美国纽约Beth Israel医学中心的外科医师引入并应用于临床[1]。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快速上升,结肠镜作为早期发现结直肠腺瘤以及结直肠癌筛查最为有效的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结直肠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欧洲及美国相关协会将结肠镜作为结直肠癌筛查方法明确列入"指南"[2,3]。医源性结肠镜穿孔(iatrogenic colonoscopic perforation,ICP)是发生于结肠镜检查和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4]。基于ICP可能引起的严重不良后果,临床医生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施行结肠镜临床应用,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00年以来的17例医源性结肠镜穿孔患者临床诊治资料,以探讨医源性结肠镜穿孔的诊断及治疗选择。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