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损伤
后路钉棒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
中华创伤杂志, 2017,33(9) : 773-778. DOI: 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7.09.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的可靠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6年1月— 2013年1月应用后路切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3例AS合并下颈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2例;年龄34~69岁,平均55岁。均有明显的胸腰段和颈胸段后凸畸形。20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4例,B级5例,C级4例,D级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价术中复位、减压情况和并发症;术后随访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骨融合等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9~5.3 h,平均3.7 h。术中出血470~1 600 ml,平均690 ml。2例患者在术后1年后随访期间死于内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1例,发生于术后13个月;急性心肌梗死1例,发生于术后15个月),其余患者随访18~48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患者均获得融合,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20例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ASIA评分:A级4例,B级0例,C级2例,D级4例,E级10例。术后未发生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结论

单纯后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AS合并下颈椎骨折可获得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及脊柱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是此类疾病合理的手术策略。

引用本文: 杨小彬, 郝定均, 孔令擘, 等.  后路钉棒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 [J] . 中华创伤杂志, 2017, 33(9) : 773-778. DOI: 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7.09.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骨关节和韧带骨化及全身骨骼骨质疏松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由骶髂关节开始逐渐发展至椎旁韧带、关节突及外周关节,最终导致严重的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1]。脊柱骨性强直及椎间盘、椎旁组织骨化,加之继发骨质疏松,导致脊柱脆性增加、刚性降低,在遭受外力作用甚至无明显外力情况下即可引起脊柱骨折。AS患者脊柱骨折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的4倍,发病率为5%~15%[2]。临床研究表明,下颈椎是AS最常见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更有其自身的特点,AS骨折常为经椎间隙的三柱骨折,"竹节样"的长杠杆臂样断裂极不稳定,其发生脊髓损伤的风险约为普通颈椎骨折患者的3倍[3]。AS患者脊柱极不稳定,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AS骨折外科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AS颈椎骨折的特征及手术治疗方式[4]。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我院2006年1月— 2013年1月行单纯后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3例AS合并下颈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该手术治疗AS合并下颈椎骨折患者的可靠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