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皮肤全层缺损牵张闭合后罂粟碱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中华创伤杂志, 2019,35(9) : 853-859. DOI: 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9.09.015
摘要
目的

探讨猪皮肤全层缺损牵张闭合后罂粟碱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8只巴马香猪,每头猪两侧前肢中段分别制作7 cm×7 cm标准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均采用皮肤牵张术关闭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只巴马香猪分为实验组(4只)和对照组(4只),比较两组动物术前及术后即刻创缘经皮氧分压(TcPO2)和术后4 d、10 d伤口临床愈合评分,Weidner方法计数法检测术后当天、10 d创缘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当天、4 d、10 d创缘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ɑ(HIF-1ɑ)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

结果

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TcPO2分别为(55.1±5.4)mmHg和(54.7±5.9)mmHg(P>0.05),术后实验组TcPO2为(22.7±3.3)mmHg,高于对照组的(16.4±3.4)mmHg(P<0.01)。术后4 d实验组和对照组伤口临床愈合评分分别为(2.1 ± 0.4)分和(2.6 ± 0.7)分(P>0.05);术后10 d实验组临床愈合评分为(1.3±0.5)分,优于对照组的(4.6 ± 0.7)分(P<0.01)。术后当天实验组与对照组MVD值分别为(9.3±1.2)个与(8.5±1.3)个(P>0.05),而术后10 d实验组MVD为(29.5±4.8)个,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1±3.4)个(P<0.01)。术后4 d实验组HIF-1α表达(50.0±7.0)显著高于对照组(38.6±7.0)(P<0.01),而术后当天与10 d两组间HIF-1ɑ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d实验组VEGF的表达(49.9±10.8)高于对照组(39.2±6.3)(P<0.05),而术后当天与10 d两组VEGF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猪皮肤全层缺损牵张闭合后,应用罂粟碱可缓解小血管痉挛,改善创面氧供,促进创面的微血管生长,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与HIF-1ɑ及VEGF等调控因子表达升高有关。

引用本文: 韩玉卓, 李阳, 刘冬, 等.  皮肤全层缺损牵张闭合后罂粟碱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J] . 中华创伤杂志, 2019, 35(9) : 853-859. DOI: 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9.09.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针对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皮瓣转移、皮片移植、组织工程皮肤、皮肤扩张术、皮肤牵张术等[1]。而皮肤牵张术是目前临床上针对大面积皮肤缺损进行快速创面关闭的一种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皮肤的黏弹性(机械性蠕变)[2],通过皮肤牵张装置使创面两侧正常皮肤在外力牵拉下伸展,使创缘距离逐渐缩小或靠拢,实现皮肤应力性松驰,最终低张力关闭创面或使创面缩小[3]。由于其操作简单,无须显微外科技术,并且可避免传统游离植皮、带蒂或游离皮瓣转移等手段所带来的瘢痕、色素沉着、受区感觉消失、无毛发等诸多弊端,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然而,皮肤牵张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中牵张闭合后皮肤创缘发生缺血坏死是限制皮肤牵张术在创面中应用的最大障碍之一。在牵拉过程中虽然胶原弹性纤维可以发生重排延长,但皮肤组织内的小血管也同时受到轴向牵拉会引起其持续痉挛进而影响皮缘血供,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皮肤经牵张后皮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4]。因此笔者提出假设:皮肤急性牵张术后小血管痉挛可能是导致皮缘坏死的关键因素。罂粟碱是一种经典的非特异性血管松弛剂,可降低血管阻力,根据罂粟碱使用说明书,临床对于血管吻合术后抗血管痉挛,多采用肌肉注射30 mg、 3次/d,连用7d。目前关于罂粟碱对于皮肤牵张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国内外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笔者通过建立巴马香猪前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钩针拉杆式皮肤牵张器按照标准化流程关闭创面,研究罂粟碱对皮肤急性牵张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