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提高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8,26(10) : 744-749. DOI: 10.3760/cma.j.issn.1007-3418.2018.10.003
摘要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吸附与单纯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以来收治的经人工肝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251例。比较不同模式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并发症的变化情况,并追踪近期疗效。据资料不同用t检验、Pearson 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早期肝衰竭,低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83.7%)和等量PE联合DPMAS治疗有效率(84.0%和82.1%)明显优于单纯的足量PE(55.6%)(P < 0.05)。中晚期肝衰竭,各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治疗组的胆红素下降率、胆汁酸下降率均明显优于PE组(P < 0.05)。低置换量PE联合DPMAS(LPE+DPMAS)组,先PE后DPMAS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率,白蛋白改善率均明显低于PE组(P < 0.05)。先DPMAS后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率和白蛋白改善率与P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较单纯PE而言,PE联合DPMAS既能提高早期肝衰竭治疗有效率,还能减少血浆用量。先行DPMAS治疗后行PE治疗,能改善DPMAS对凝血功能和白蛋白水平的不良影响。

引用本文: 钟珊, 王娜, 赵静, 等.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提高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 [J] .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 (10): 744-749. DOI: 10.3760/cma.j.issn.1007-3418.2018.10.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人工肝是以清除毒素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体外支持系统[1]。其中,被称为中间型人工肝的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除清除毒素外,还能补充肝衰竭时缺乏的凝血因子、白蛋白、补体等有益物质,在过去十几年中成为人工肝最重要的治疗模式而被广泛应用。多项研究证实PE能明显降低肝衰竭病死率,尤其是早中期肝衰竭,效果突出[2]。但PE对晚期肝衰竭效果差,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置换后还可能因枸橼酸蓄积导致患者代谢性碱中毒,加重脑水肿的发生,对肝性脑病患者风险较大。而且近年血源日益紧张,大大限制了PE在临床的应用。如何降低PE时所需要的血浆用量,减少PE时的不良反应,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