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论著
瘢痕疙瘩患者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第8外显子A(8)和A(9)位点突变研究
中华烧伤杂志, 2018,34(9) : 643-6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5
摘要
目的

研究瘢痕疙瘩患者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RIZ)第8外显子A(8)和A(9)位点突变情况。

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门诊及住院瘢痕疙瘩患者19例。采集患者瘢痕疙瘩组织3~5 g、外周静脉血3 mL,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并测定浓度,PCR法扩增获取RIZ第8外显子A(8)和A(9)位点片段,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大小,柱层析法纯化后进行DNA测序,寻找A(8)和A(9)位点片段突变,并判定突变种类和类型,对比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的基因突变是否一致。对数据行McNemar检验。

结果

提取的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DNA质量浓度分别为0.54、0.37 μg/μL,均>0.10 μg/μL;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RIZ第8外显子A(8)位点片段DNA的PCR产物大小分别为235、238 bp,A(9)位点分别为242、244 bp,与所设计DNA片段大小基本一致;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RIZ第8外显子A(8)位点片段DNA的PCR产物纯度分别为1.81、1.75,A(9)位点分别为1.82、1.78,均>1.50。18例患者瘢痕疙瘩组织RIZ第8外显子A(8)位点发生突变,共6种基因突变,包括4种点突变、2种移码突变;9例患者瘢痕疙瘩组织RIZ第8外显子A(9)位点发生突变,共9种基因突变,包括7种点突变、2种移码突变。无一例患者外周静脉血RIZ第8外显子A(8)、A(9)位点发生突变。与外周静脉血比较,患者瘢痕疙瘩组织RIZ第8外显子A(8)和A(9)位点的突变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7.11,P<0.05)。

结论

患者瘢痕疙瘩RIZ第8外显子A(8)和A(9)位点发生点突变和移码突变,这可能与瘢痕疙瘩的发生有关。

引用本文: 付记乐, 张刚, 梁杰, 等.  瘢痕疙瘩患者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第8外显子A(8)和A(9)位点突变研究 [J] . 中华烧伤杂志,2018,34 (9): 643-6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其形成与Fb过度增殖和胶原的过度沉积有关,受到基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蛋白酶和物理环境等的影响[1]。笔者课题组前期通过比较基因组杂交及微卫星分析对人瘢痕疙瘩组织进行研究,观察到人瘢痕疙瘩1号染色体短臂存在基因杂合性缺失、DNA拷贝数高频率缺失及相关基因的突变[2,3]。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RIZ)第8外显子A(8)位点位于大多数锌指结构域羧基末端,A(9)位点的框移突变可以导致翻译的终止。既往研究显示,这2个位点的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4,5]。为进一步寻找1号染色体短臂末端(1p36)可能存在的瘢痕疙瘩相关调控基因,笔者采用DNA测序技术,对1p36区域的RIZ第8外显子A(8)和A(9)位点进行DNA序列测定。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