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不同模式持续负压伤口疗法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中华烧伤杂志, 2020,36(12) : 1149-115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6-0017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模式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5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一负压治疗组19例(男11例、女8例)、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17例(男12例、女5例)和常规换药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分别为(47±11)、(49±10)、(47±10)岁。入院后,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接受负压为-13.3 kPa单一负压模式持续NPWT,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接受负压为-16.0~-10.7 kPa循环交替负压模式持续NPWT,常规换药组患者接受碘伏浸润的凡士林纱布换药治疗。治疗7、14 d,计算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用经皮氧分压(TcPO2)测量仪检测创周TcPO2;治疗1、4、7、10、14 d,收集创面渗出液/引流液,采用pH计行pH值检测并记录渗出液/引流液量;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集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患者创面疼痛和焦虑程度;统计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总费用。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及Bonferroni校正。根据治疗14 d创面愈合率,分创面愈合率≥70%的显著愈合和创面愈合率<70%的非显著愈合2个疗效评价等级,以此二分类的创面愈合率为因变量,以治疗前TcPO2、IL-1β、IL-6、TNF-α、TGF-β1、VEGF、bFGF水平与细菌检出情况、创面疼痛和焦虑程度及治疗1 d创面渗出液/引流液量和pH值为协变量,通过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

结果

(1)治疗7 d,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33±10)%,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的(24±9)%(P<0.05);治疗14 d,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1±15)%、(66±18)%,均显著高于常规换药组的(45±19)%(P<0.01)。(2)与常规换药组比较,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周TcPO2明显升高(P<0.05或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0、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面引流液pH值明显降低(P<0.05);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0、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0、14 d创面引流液的量明显减少(Z=-4.060、-4.954,-2.413、-4.085、-4.756,P<0.05或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血清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5),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血清VEGF、bFGF水平显著升高(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比例、创面疼痛及焦虑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负压治疗2组比较,除治疗7 d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单一负压治疗组(P<0.01)外,前述其余指标均相近。(3)单一负压治疗组与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相近(P>0.05),均显著短于常规换药组(P<0.01);3组患者治疗总费用相近(F=1.766,P>0.05)。(4)治疗前血清TNF-α与bFGF水平、创周TcPO2、创面疼痛程度为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比值比=1.109、0.950、1.140、2.169,95%置信区间=1.012~1.217、0.912~0.988、1.008~1.290、1.288~3.651,P<0.05或P<0.01)。

结论

临床应用单一负压模式和循环交替负压模式持续NPWT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创基改善、提高愈合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循环交替负压模式较单一负压模式更快改善创周TcPO2、更快降低创面pH值、更快减少渗液量、缓解疼痛效果更显著;治疗前血清TNF-α与bFGF水平、创周TcPO2、创面疼痛程度是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

引用本文: 杨敏烈, 周小金, 朱宇刚, 等.  不同模式持续负压伤口疗法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J] . 中华烧伤杂志, 2020, 36(12) : 1149-115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6-0017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下肢静脉性溃疡是慢性难愈性溃疡较常见的类型,多为小腿上的开放性皮肤创面,愈合缓慢,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而极具破坏性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在人群中的罹患率高达1%左右[1]。如今,负压伤口疗法(NPWT)在烧伤整形外科临床应用已较为广泛[2,3,4,5,6,7,8],应用该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可有效改善创面基底,缩短病程,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住院总费用,提高疗效[9,10]。持续NPWT模式主要包括单一负压模式和循环交替负压模式,前者为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模式,特点是保持稳定负压,有中心负压的病房即可开展,操作简便;后者需要配置特定的负压发生器,负压在预设的范围内有规律地波动。目前国外研究认为循环交替负压模式持续NPWT更符合创面修复的病理周期[11],而国内临床开展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12]。本研究设立2个不同模式下的治疗观察组以及传统换药治疗的对照组,观察各组的创面愈合率及影响创面愈合微环境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旨在为NPWT的模式应用和适应证以及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