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一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致病性变异分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19,36(12) : 1183-1186. DOI: 10.3760/cma.j.issn.1003-9406.2019.12.008
摘要
目的

明确1个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家系ATP7B基因的致病变异类型及来源,为疾病的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和哥哥的外周血样,应用Sanger测序检测该家系4人ATP7B基因21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的点突变及小片段插入/缺失,用高分辨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检测先证者ATP7B基因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验证该家系中另外3人ATP7B基因的拷贝数情况。

结果

ATP7B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一个已知致病性杂合变异(c.2668G>A, p.V890M),该变异遗传自母亲,同时发现母亲还携带5个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变异,且均为杂合状态,而父亲及哥哥也携带这5个变异,所不同的是其中两个变异为纯合状态。先证者以上5个SNP均为野生型。高分辨CGH芯片结果显示,先证者ATP7B基因存在大小约4 kb的杂合缺失,包含第2、3外显子,覆盖2个SNP。qPCR结果表明,先证者父亲和哥哥ATP7B基因第2、3外显子的拷贝数约为正常对照的1/2,提示二人携带该片段的杂合性缺失;母亲结果无异常。

结论

本研究通过联合使用Sanger测序、CGH芯片及qPCR技术对1个WD家系进行了分子诊断,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ATP7B基因致病性CNV,丰富了ATP7B基因的突变谱。

引用本文: 徐建新, 王静, 王侃, 等.  一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致病性变异分析 [J]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9,36 (12): 1183-1186. DOI: 10.3760/cma.j.issn.1003-9406.2019.12.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全球发病率为1/100 000~1/30 000,致病基因变异携带率约为1/90。WD在我国较为常见,其发病率约为1.96/10 000[1,2,3]。研究表明,98%的WD由ATP7B双等位基因点突变或小插入/缺失所致,极少数WD由ATP7B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所致[4]ATP7B基因位于染色体13q14.3区,其编码的铜转运P型ATP酶B对于铜在人体内分布和排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5]。目前已发现超过700个致病性变异,变异类型包括错义、无义、微缺失/插入以及剪切位点的变异等(http://www.hgmd.cf.ac.uk/ac/gene.php?gene=ATP7B)。ATP7B基因变异可引起ATP7B蛋白功能的降低或缺乏,导致铜在肝细胞内转运和经胆汁排泄障碍,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以肝病和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少数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和血液系统症状[6]。本研究中我们联合应用Sanger测序、高分辨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及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技术对1例WD患儿及其家系进行了分子诊断,明确了该家系ATP7B基因的致病变异类型及来源,为疾病的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