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与激光治疗研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雷珠单抗联合C3F8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早期黄斑下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34(5) : 448-452.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5.007
摘要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雷珠单抗和C3F8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早期黄斑下出血(SMH)的临床效果。

方法

临床确诊为PCV并发早期SMH的20例患者20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出血持续时间7~ 28 d,平均出血持续时间(14.8±5.6 )d。所有患眼均采用Snellen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CRT)及中央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厚度。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1.73±0.91;平均CRT为(620.0±275.7)μm;平均中央PED厚度为(720.3±261.9)μm。所有患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t-PA、雷珠单抗和C3F8治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采用连续3个月每个月注射一次,后续按需治疗的方案。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为(9.9±3.6)个月。将SMH清除情况分为完全清除、部分清除、无位移三种。观察治疗后6个月时患眼BCVA、CRT、中央PED厚度的变化及SMH清除情况。

结果

治疗后6个月,患眼平均logMAR BCVA、CRT及中央PED厚度分别为0.42±0.37、(290.2±97.4)μm、(41.6±78.1)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F=38.14,P=0.000),CRT及中央PED厚度明显降低(F=7.48、75.94,P=0.000、0.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只眼中,SMH完全清除16只眼,占80%;部分清除4只眼,占20%。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SMH复发及全身、局部并发症发生。

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PA、雷珠单抗、C3F8治疗PCV并发早期SMH可有效清除SMH,提高视力,降低CRT及中央PED厚度。

引用本文: 张霜, 张杰, 徐鑫彦, 等.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雷珠单抗联合C3F8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早期黄斑下出血的疗效观察 [J] .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 34(5) : 448-452.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5.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黄斑下出血(SMH)是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视力突然下降并可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外层视网膜退行性变,进而导致视力预后差[1]。其出血主要来于异常的脉络膜血管,常积聚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层之间,也可以发生在RPE层下[2]。当PCV并发SMH时,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光动力疗法或是两者联合应用均对积血清除较慢,疗效甚微[3]。玻璃体切割手术及视网膜切开机械地去除血凝块又易损伤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层,同时易引起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等严重并发症[4]。有研究发现,玻璃体腔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惰性气体治疗SMH可有效清除黄斑积血,促进视觉改善[5, 6]。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我们采用玻璃体腔注射t-PA、雷珠单抗及C3F8对一组PCV并发早期SMH的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总结其疗效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