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变性眼底疾病及基因干细胞治疗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型及临床表型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34(6) : 526-535.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6.002
摘要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CORD)患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

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37例RP患者和6例CORD患者以及95名家庭成员纳入研究。详细收集患者病史、家族史;患者以及家庭成员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全视野视网膜电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采集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目标区域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目前已知的232个视网膜疾病致病基因进行相关基因筛查,确定候选致病基因突变位点;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法进行验证,并在家庭成员中进行共分离,确定致病性突变位点。分析RP、CORD患者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结果

37例RP患者中,13例来自6个家系,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 10例(4个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 3例(2个家系);24例为散发RP. 6例CORD患者来自4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43例患者中,21例患者检测出致病性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率48.8%。21例患者中,RP患者15例,检测出USH2A、RP1、MYO7A、C8orf37、RPGR、SNRNP200、CRX、PRPF31、C2orf71、IMPDH1等10个致病性基因突变;典型RP 10例,无色素性RP 2例,Usher综合征2型3例。CORD患者6例,均检测到致病性基因突变。其中,ABCA4、RIMS1基因突变各2例,CLN3基因突变1例,CRB1和RPGR双基因突变1例。

结论

RP和CORD具有基因型多样化,临床表型相似性;早期RP和CORD诊断需结合临床表型和基因检测分析才能最终确定。

引用本文: 王晓光, 刘海军, 张少弛, 等.  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型及临床表型分析 [J] .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 34(6) : 526-535.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6.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COR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盲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在早期因缺乏特征性眼部表现时极易漏诊和误诊[1,2]。由于两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3,4,5],众多基因缺陷均可导致上述两种疾病的发生,尚不能通过基因检测结果直接进行准确诊断,限制了本病的基因诊断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本研究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RP和CORD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同时结合临床表型分析,初步探讨RP和COR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