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临床应用研究
单眼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双眼脉络膜血管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9,35(1) : 50-5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1.011
摘要
目的

观察单眼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变化。

方法

前瞻性横断面研究。2018年1~ 3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单眼急性CSC患者24例48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将病例组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分别设为CSC组、对侧眼组,均为24只眼。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观察受检眼黄斑区结构,并测量黄斑区半径1 mm圆形范围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三组受检眼之间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的差异。

结果

OCT检查结果显示,CSC组患眼均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伴或不伴RPE脱离分别为20、4只眼。对侧眼组24只眼中,厚脉络膜性RPE病变(PPE)13只眼(54.2% )。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区未见视网膜、脉络膜结构异常。OCTA检查结果显示,CSC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分别为1.759±0.132、1.924± 0.463、1.940±0.033。与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CSC组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1、6.474 ,P=0.000、0.000 );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8,P>0.05 );对侧眼组中PPE眼与无RPE改变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6,P>0.05 )。

结论

单眼急性CSC患者54.2%的对侧眼存在PPE;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对侧眼及正常眼降低。

引用本文: 侯军军, 陈松, 王晓刚, 等.  单眼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双眼脉络膜血管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 [J] . 中华眼底病杂志,2019,35 (1): 50-5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1.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虽然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但目前公认与脉络膜扩张、通透性增高引起RPE破坏有关[1]。OCT增强深度成像技术(EDI-OCT)已证实CSC患眼及对侧眼脉络膜厚度均厚于健康人群,且主要表现为脉络膜大血管层(Haller层)增厚[2,3,4]。单眼急性CSC患者对侧眼的RPE非特异性改变已有文献报道[5]。Warrow等[6]提出厚脉络膜性RPE病变(PPE)的概念,并指出PPE常见于单眼CSC患者的对侧眼,在EDI-OCT上表现为RPE发生异常处其下Haller层明显扩张,并挤压其上中血管层(Satter层)及毛细血管层。OCT血管成像(OCTA)可实时观察视网膜各层血管形态变化和定量检测脉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变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评估。为此,我们采用OCTA观察了一组单眼急性CSC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