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变化特点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9,35(4) : 358-36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4.009
摘要
目的

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患眼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前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变化。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CCSC患者19例21只眼(C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5只眼,女性5例6只眼;病程>6个月。均为接受半剂量光敏剂PDT治疗者。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眼底检查正常者20名4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行频域OCT (SD-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S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SD-OCT仪同期获取OCT-Retina map及Angio-OCT 3 mm×3 mm范围图像;记录OCT-Retina map模式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应用Image J软件对Angio-OCT 3 mm×3 mm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并计算低像素区面积比(FSV )。治疗后1周,1、3个月行SD-OCT、OCTA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后CMT、SFCT、FSV、BCVA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CCSC组及正常对照组FSV与SFCT及年龄的相关性。

结果

基线时,CCSC组患眼平均CMT、SFCT、FS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3个月,平均SFCT、FS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平均CMT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CCSC组患眼PDT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3个月,平均CMT、SFCT、FS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 )。两两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与治疗后1周,1、3个月比较,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1、3个月比较,平均CMT (P=0.000、0.000、0.000、0.000、0.000)、FSV (P=0.010、0.000、0.000、0.001、0.000)降低;治疗后1、3个月CMT、F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8、0.702 )。基线时与治疗后1、3个月比较,平均SFCT降低(P=0.024、0.008 );基线时与治疗后1周比较,治疗后1、3个月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2、0.687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CSC组FSV与年龄无相关性(r=0.052,P=0.822 ),正常对照组FSV与年龄呈正相关(r=0.716 ,P=0.000)。

结论

CCSC患眼PDT治疗后脉络膜毛细血管缺血程度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健康眼。

引用本文: 刘珏君, 陈长征, 徐奕爽, 等.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变化特点 [J] .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9, 35(4) : 358-36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4.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具有自限性,急性CSC视力恢复通常较好,而慢性CSC (CCSC )由于长期的视网膜下液(SRF)、RPE破坏、内层视网膜受损及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力预后相对较差[1]。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SC脉络膜高灌注及血管高通透性的作用机制逐渐被深入了解,频域OCT的深度增强成像(EDI)技术可清晰显示脉络膜深层结构并定量检测其厚度,OCT血管成像(OCTA)则可直观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分布。近年两者结合应用于CSC研究分析中日益广泛[1,2,3]。目前国内外关于OCTA定量随访CSC患者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变化的研究尚少[4,5,6]。我们利用图像二值化技术,对OCTA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进行定性观察及定量分析,以期评估CCSC患眼PDT治疗前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形态及血流灌注变化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