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著
三维打印及功能引导路径技术获得诊断性全冠功能性面形态初探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55(1) : 9-14. DOI: 10.3760/cma.j.issn.1002-0098.2020.01.003
摘要
目的

通过在三维打印诊断性全冠上运用功能引导路径(functional generated path,FGP)技术获得修复体功能性面形态,探索减少修复体面调改量以及避免干扰的临床方法。

方法

选择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需行下颌第一磨牙全冠修复的患者1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29.6±7.4)岁;进行基牙预备体模型扫描并获得数字化模型;分别为每例患者制作两种全冠修复体。试验组:制作三维打印聚乳酸基底冠和蜡面,通过口内FGP法直接获得具有功能接触形态的面,扫描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氧化锆全冠修复体;对照组:按照数据库及经验常规设计制作氧化锆全冠修复体。临床试戴后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udio & Quality)对修复体 面调改前后的咬合接触位置及面积、咬合接触程度、面调改高度和体积等指标进行数字化定量分析,并对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通过FGP法获得面形态。试验组修复体面调改体积[(7.320±4.238)mm3]显著小于对照组[(20.178±9.650)mm3](P<0.05);调改前试验组咬合高点高度[(0.043±0.019)mm]显著低于对照组[(0.594±0.201)mm](P<0.05),咬合接触面积[(11.430±4.102)mm2]显著大于对照组[(4.808±3.223)mm2](P<0.05)。

结论

运用三维打印及功能引导路径技术可获得修复体面的个性化功能接触形态,可比常规方法显著减少修复体调改量并降低咬合高点。

引用本文: 姜婷, 程明轩, 孙玉春, 等.  三维打印及功能引导路径技术获得诊断性全冠功能性面形态初探 [J] .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 55(1) : 9-14. DOI: 10.3760/cma.j.issn.1002-0098.2020.01.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99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咬合高点和干扰可诱发创伤及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功能紊乱,因此,修复体试戴时的咬合调改仍不可避免。为形成符合人体运动轨迹、无干扰的修复体,多年来学界对下颌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模拟装置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各种复杂的下颌运动描记仪、可调式架、数字化架等,均是在试戴修复体前进行预先调,减少椅旁调改时间。人体口腔优于任何形式的架,牙齿面的尖、嵴、斜面、窝形态均符合下颌运动及咀嚼运动终末期轨迹。功能引导路径(functional generated path,FGP)技术即通过患者实际的下颌运动,在口内用对颌牙尖雕刻修复体面的个性化功能形态,运用静态材料记录动态运动,避免咬合高点和干扰,但该技术并未在临床普及应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